广东建”香港长者社区“?加强跨境服务制度对接更为关键
大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已经公布,作为呼应,各种经贸金融的提议很多,基本民生需要方面相对较少,尤其在协助港澳老人落叶归根的对策方面略嫌不足。最近有全国政协委员向广东递交了建立“香港长者社区”的提案,并得到广东方面的回应。
应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有益的对话,从大的方向上讲是补充增加了大湾区建设在民生事务的关注力度。不过,从民生需要的“技术”层面看,把着眼点放在内地购房和老人安居之上,却略嫌未有准确划出重点。从广东方面的回应看,“香港长者社区”提案的关注可能与近年以来珠三角城市的限购政策相关:连本地户籍人口购房都有各种限制,港澳籍老人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于是广东方面澄清,现时政策允许港澳籍老人即使无社保也可以至少购买一套住房,并且在社区医养结合方面的工作一直在推进之中,落叶归根的老人亦可受惠。
整个回应诚恳且有温度,遗憾之处则在于没有触及整个议题背后的政策背景:如何便利香港特别行政区跨境服务这批老人。就像跨境学童需要先有一间“港人学校”或“港人班”,香港方面才能有效支援一样,建立“香港长者社区”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便以香港方面跨境提供服务。
近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已经为了回广东安老的港籍老人放宽了领取现金福利的门槛,亦即“广东计划”:回来大湾区的香港老人是可以继续领到生果金,补贴到生活开支中去。但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却仍无法有效地为这些老人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医疗与照护。以医疗为例,内地看病主要靠医保结算和个人自付,但在香港看公立医院是免费的。加上香港一直没有建立退休保障制度,所以香港老人过来内地安老的最大经济风险就是看病。事实上,很多香港老人的打算都是小病就地自费解决,大病就让家人把自己送过港深海关打999叫白车。类似地,香港老人再穷也不符合珠三角城市公办养老院的“集中供养”要求,要住养老院都得自费,但在香港只要轮候上床位都能得到政府资助。类似医疗的安排也经常在这个群体中发生。
然而,医院和养老院是一个点,但老人分散在珠三角各市居住,以一两个点撑起这么大的一个面在服务上是不可能的任务。这是特别行政区推行跨境服务的一大技术障碍。从这个角度看,“香港长者社区”如设立得当,客观上可以把相当一批港籍老人聚集在一起,有了这个规模效应,在当中设立医疗服务点与照护服务点便可以直接按香港的标准推行,并由特别行政区相应地投入财政资源满足需要。
很明显,这种想法具有吸引力,不过实行起来也有很多现实困难。珠三角城市均有不少港籍老人,笔者曾估算过,除了广深两市,其余各市的人数要撑起一个医疗点和一个照护点有点勉为其难。要把老人们都搬到一个社区里集中居住,这样落叶归根本应得到非正规照护,亦即乡间亲友邻里的照应,便会因此消失。这个得失孰轻孰重很难说清,但存在可能就是合理,一直以来市场力量都没有搞成“香港老人社区”便能说明问题。
事实上,所谓入乡随俗,港籍老人回到内地安老,笔者认为最佳的服务安排不应是再搞港人小区提供港式服务,而应该“随大流”和内地老人一样接受内地服务。关键的问题仅在于如何付费。只要香港特别行政区方面能依照一定标准为港籍老人加入内地的社会保险体系之中,问题应可得到最好的解决。
以上文指出过的医疗问题为例,香港的公立医院看病免费,内地医院要自费或用社保,那这里的办法就是香港为落叶归根的老人购买内地医保。当然,可能会有意见认为,这会成为香港的一笔额外支出。应该同时看到,使用了内地医疗服务的港籍老人也将减少对香港公立医院的压力。这里的核心仅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可以两地对接的制度来处理问题而已。未来的提案和回应如能回到政策层面来构思与着力,推动两地社会制度的有效对接,那么大湾区的民生工作才能真的解决跨境服务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