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大湾区,港澳青年民调:最期待与内地青年增进交流
“青春腔调”民调栏目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上线“青春腔调”民调专栏,倾听青年的声音,呈现青年的态度,连接青年的需求,描摹青年的梦想。无论热点事件、抑或湾区建设,年轻的你,请发声!
“有人说我是澳门人,有人说我是香港人,我会说我是大湾区人。”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何超琼在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的一席话,引起不少网友共鸣,“大湾区人”的词条也因此登上热搜。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在港澳青年眼里,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于2023年3月上旬,面向在大湾区就业、创业、就学的港澳青年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港澳青年最能体会到大湾区通关和交通的进步,最期待“港澳与内地青年人才增进交流往来”,而大湾区的创新、开放、包容是吸引他们前往发展的主要原因。
越来越多港澳青年关注大湾区发展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大湾区为青年人提供创业、就业、实习和志愿工作等机会,推动青年人交往交流、交心交融,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本次面向的调查对象均为199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受访者主要为目前在大湾区就学、就业、创业的港澳青年,比例分别为44.74%、31.58%、21.05%。
随着大湾区建设不断迎来重大利好,表示关注大湾区发展的受访港澳青年比例高达83.12%。来自香港的受访青年小陈目前在暨南大学读书。她说学校不定期发布大湾区就业创业资讯,还开设了大湾区相关课程,“我选修过湾区主播训练营,用粤语录制节目”。学习过程中,她认识了许多来自大湾区的同学,也更加了解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比如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开通,粤港澳联系越来越紧密了。”
大湾区通关与交通变化最受瞩目
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哪些变化最受港澳青年关注?调查发现,近年来大湾区通关和交通便捷性的进步最受瞩目,认为“粤港澳通关更便捷”“往来交通更便利”“人员交流更频繁”的比例依次为79.69%、64.06%、64.06%。大湾区在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积极变化也有不少受访港澳青年留意到。
受访的香港青年林广健印象最深刻的,是近几年大湾区城市群迅速发展,生活、出行等各方面效率显著提高。2012年他赴内地求学,在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后,2016年到广州工作至今。“以前至少要坐3小时大巴才能回到香港。现在交通便利了,特别是高铁开通后,一天跑几个大湾区城市已经成了习惯。比如我上周在广州南沙开会,接着去深圳见客户,晚上回到香港。”他说在大湾区生活的这些年,自己切切实实感受到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便利。
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菁英会主席凌俊杰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短期内应该进一步扩大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交流,让“生活在别处”可以变成“工作在别处”,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文化、方言都很接近的其他城市看一看,可能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
大湾区创新开放包容是主要吸引力
那么,港澳青年选择前往大湾区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调查中,受访港澳青年表示“大湾区创新氛围浓厚,发展前景可期”是前往发展的主要原因,比例为65.96%;其次是“国际化湾区,开放包容”,选择比例为59.57%。
来自香港的受访青年陈皓枫已经在广州生活了7年。2021年从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毕业后,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当年广州中考体育刚好迎来新政,对学生的体育综合评价有着更高的要求。”他瞄准了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与合伙人创办了相关机构。至于为什么选择广州?他说:“我们都喜欢坐茶餐厅,说粤语,而且广州是一线城市,生活习惯和节奏等方面与香港都很接近。”
香港青年陈皓枫已在广州创业,图为今年2月他在给学生做跳远示范动作。(受访者供图)
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饮食习惯相近、语言文化同源、有归属感也是受访港澳青年来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原因,选择比例依次为51.06%、51.06%、46.81%。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何超琼所说,“大湾区内9个城市加两个特区,大家同饮一江水,同享千年岭南文化,都喜欢吃皮蛋瘦肉粥,也都具备同样的吃苦耐劳的品德。”调查中,有受访港澳青年表示,“希望多推广岭南文化,融入到生活各方面。”
认为视野开阔和积极进取有助于融入大湾区
具备哪些特质的港澳青年能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受访港澳青年认为需“视野开阔”和“积极进取”,选择比例各占70.13%,也有66.23%的受访港澳青年认为要“敢拼敢闯”。陈皓枫笑说:“当初来到广州,人生地不熟,要鼓起勇气去接触新环境。现在我已经可以流利地用普通话交流了,也可以吃麻辣火锅了。”
除此之外,林广健认为积极社交、投身志愿服务也能更好地融入大湾区。“通过参与不同志愿服务、港澳青年活动,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丰富了社交圈,部分朋友也成了合作客户。”
2022年9月,香港青年林广健参加四川泸定地震志愿者支援工作。(受访者供图)
期待港澳与内地青年增进交流往来
港澳青年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大湾区?本次调查中,受访港澳青年最希望“港澳与内地青年人才增进交流往来”,选择比例为71.43%。此外,也有不少受访港澳青年期待在就业、创业方面获得更多实践机会。
调查中,有受访港澳青年留言说:“希望多举办内地与港澳高校的交流活动,例如夏令营、交换生项目等等。”此外,还有受访港澳青年表示:“希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青年人发挥才能,为大湾区注入新动力。”
在探讨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的问题上,全国政协委员、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澳区省政联会长马志毅表示,“我鼓励澳门的青年到内地去走走,亲身感受、目睹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警务处原处长曾伟雄表示,“要潜移默化地让香港新一代年轻人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非常关键。他们需要接触、认识、体悟中华文化,青年人也要真正了解中国,了解国家最新发展现状。”
受访香港青年林广健也持相同看法。“据我了解,港澳青年来不来内地发展,取决于有没有认同感。要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大湾区发展,我认为首先要让他们产生文化认同,平时可以多举办汉服、书法、国画等活动。其次再到身份认同等,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受访澳门青年谭家文目前在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总部工作,平时不遗余力地向港澳青年推广大湾区。“作为港澳与内地之间的连接桥梁,希望做好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创业就业等服务,还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大湾区文旅活动,让港澳青年到内地看看,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年2月,澳门青年谭家文(中间)向港澳企业家介绍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总部提供的创业服务。(受访者供图)
样本概述: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于2023年3月8日至12日开展本项调查,通过联系港澳青创机构推送问卷,共回收128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均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就学的港澳青年,其中香港和澳门的受访者比例分别占76.62%、23.38%。受调查地点影响,居住在广州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为44.16%,其次是香港、澳门和深圳,比例依次为12.99%、9.09%、9.09%。从受访者性别来看,男性占45.45%,女性占54.55%。从年龄段来看,90后占31.17%,95后占28.57%,00后占40.26%。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张纯
采写:南都研究员麦洁莹李伟锋
实习生 吴静仪 陈嘉宝 钟宇薇 余欣贤
制图:甘丹 林泳希 何欣
支持机构(排名不分先后):
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总部
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
深圳北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佛山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
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