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绿美广东!各界专家代表共话湾区生态保护
聚焦湾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N种方式,遇见中国之美。12月26日,“遇见中国之美”助推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在广州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广东省林业局指导,南方都市报、N视频主办。今年是南都“智库产品发布周”第五年,本次研讨会为今年南都智库周系列活动之一。
研讨会上,南方都市报、N视频与各级保护区、动植物科研机构及高校,通过课题调研报告发布、保护区建设经验分享论坛、N视频“生态湾区守护者”颁奖、湾区生态主题视觉大赛上线、保护区及科研机构入驻多内容形式,共同探讨形成环境保护传播机制。当日,N视频《野性广东》5集人文生态纪录片正式官宣发布,用N种方式遇见绿美广东。
“遇见中国之美”助推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现场。
绿美广东
全省各级保护区1361处,数量居全国第一
研讨会现场,来自业界、学界的嘉宾针对广东生态保护工作建言献策。广东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程伟文表示,广东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多措并举、积极构建区域生态多样性保护体系,统筹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全省建有各级自然保护地1361处,数量居全国第一;全力打造以华南国家植物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为引领的迁地保护体系,重点组织开展华南虎、鳄蜥等重点物种保护工程和丹霞梧桐、水松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
广东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程伟文。
“随着就地与迁地保护的强化,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和逐步恢复。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越来越的珍禽异兽和奇花异草出现在南粤大地上,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广东贡献。”程伟文说。
此外,程伟文感谢南方都市报持续关注着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今年组织策划推出了人文生态纪录片《野性广东》和《古树名木保护》专题片,聚焦生态湾区守护者,用镜头呈现林业生态活力。
官宣发布
《野性广东》五集人文生态纪录片来了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突出绿美广东引领,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天的活动现场,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在致辞时,还向在场嘉宾介绍即将发布的5集人文自然纪录片《野性广东》。
“《野性广东》是南都、N视频耗时近一年拍摄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它着眼于广东近10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纪录片用镜头深入进省内10余个保护区,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珍稀动植物研究保护实施,同时以自然地理特征为线索,通过“一襟珠水、南门横岭、山海相依、林影迷踪、粤都奇遇”五个主题。“从江河、山脉、海洋、植物和都市等维度,展示广东始终坚持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发展的理念。”刘江涛说。
南都、N视频记者林耀华和吴佳琳分享纪录片《野性广东》拍摄幕后故事。
该纪录片的主创人员,南都、N视频记者林耀华和吴佳琳也来到现场,分享他们在拍摄纪录片的幕后故事。谈及此次拍摄的感受,吴佳琳感慨,“整个生态是连成一片的,各个角落都有科研工作者在工作,每一个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才让整个生态变得更好。这不是单一工作者的努力成果,而是整体的力量。这一点让我感触最深刻。”
活动现场,南都、N视频还为广东动植物保护者颁发“生态湾区守护者”奖项,嘉奖、鼓励、感谢那些为守护大美湾区美好生态而付出辛勤努力的人们。
“发现湾区生态之美”视频大赛上线。
南方都市报、N视频客户端还启动“发现湾区生态之美”视觉大赛,面向各行各业、高等院校及大湾区青少年学生,征集反映广东生态建设成就、传播绿美广东的动植物多样性的视频、图片等视觉作品。活动期间将启动招募挑选对生态环保领域感兴趣或有专业背景和特长建树的青年KOL,组建“湾区生态探访团”开展活动,以鼓励更多优质内容创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并记录下大美湾区的美好生态。
前沿分享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有机遇更有挑战
在如潮掌声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权擎在研讨会上,带来主题分享《COP15后广东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他认为,广东的生物多样性在全国来看都是非常突出的,思考如何保护非常有必要性。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权擎。
在权擎看来,综合相关研究,广东省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气候生态交错区。亚热带和热带的丰产区就在南岭,南岭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分界线,还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丰产区,同时也具备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这些都将成为广东生物多样性名片打造的重要方向。“根据广东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本身分布的情况,以及广东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特点,广东制定了‘一核一带一区’为核心的野生动物保护行动计划,并且从‘一核一带一区’的基本概念发展出了其他相关政策来保护广东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权擎说。
但谈及广东生物多样性目前面临的挑战,权擎也表示,广东省既是经济发展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同时生物多样性也非常高,很难避免较大的保护压力。“粤北森林片段化、海岸带湿地退化、大湾区城市化……一方面我们需要发展,另外一方面要维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些矛盾、冲突我们要怎么去解决?”
权擎提到,目前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牵头开展岭南生物多样性中心建设,“希望建设一个监测网络,实现一系列和野生动、植物相关的目标,从这些目标中提取既对自然有利,也对自然科学有利和可持续发展有利的目标,更好地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更多决策工具。”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逸仙学者(领军岗)彭少麟。
研讨会上,中山大学二级教授、逸仙学者(领军岗)彭少麟还就广东生态格局与生态恢复谈了自己的看法。“什么是恢复生态学呢?我在1985年给出了一个定义,现在国内外基本上用了这个定义。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类型与原因、生态恢复过程与机理、生态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一门科学。”
彭少麟认为,恢复生态学的意义首先是保护和恢复绿水青山,其次是实现金山银山。“华南生物多样性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中心之一,具有古老的区系特征,而南岭就是华南生物多样性的中心。”他说,广东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具有重大全球意义。
如今,科技发展促进广东生态恢复取得了很大成绩。彭少麟强调,广东生态恢复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按照自然进行生态恢复,但是有一部分必须是通过人为设计来进行恢复。“但是人为的设计不能仅仅按照我自己的设计,它必须是符合生态学的原理来进行生态恢复。也就是说,它必须符合生命的过程,符合生态的过程。”
圆桌碰撞
要保护不要发展?如何找到平衡很重要
“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写入宪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让生态从业者有了史无前例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山大学副教授、中山大学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研究院院长周婷担任主持,与嘉宾围绕生态系统恢复理论、多行业协同、制度体系建设等观点展开圆桌碰撞。
研讨会上的“湾区生态建设的新方向、新要求、新思路”主题圆桌论坛。
如何利用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整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连接结构特性,提升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管理和恢复?
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占锋看来,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协同性。“未来的研究与应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解析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生态关联,揭示生态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权衡关系,探索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协同提升的途径与技术,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过程中能够实现鱼和熊掌兼得,甚至多得。”刘占锋说。
实现生态的保护,需涉及不同生态系统联动,如何形成合力?广东省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恢复中心主任胡慧建认为,从动物保护来看,如今全社会对于动物保护的目标越来越明确,执法力量深度参与协同管理,“现在的协同性、协调性可以达到60%-80%,这是一个非常进步的过程。”胡慧建也强调,从保护方面来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在也存在重保护、轻发展的趋势。“我们野生动物是不是只要保护不要发展?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中找到一种平衡,这个是我们要不断去探索的一项工作。”
谈及多行业联动保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秘书长刘胜用学科打了个比方,“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有数理化、英语、历史,我们把它分了很多的科目,我们是想把它学得更扎实、更专业。但是我们并不是把它割裂开来,不是为了把科目割裂开来。“对于不同的行业,我们要联动,不能分隔开,要跨平台、跨行业、跨领域一个综合的类型机制或者是机构协调来做。真的像有土才有林,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鱼。”刘胜总结。
专家声音
周婷 中山大学副教授,中山大学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研究院院长
未来我们应该更多从综合角度做研究。看原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怎样融合共同发展,这个是我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未来工作重点。此外,生态问题最主要的着力点就在于城市森林建设,而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城市植被的建设。所以对于大湾区来说,超大城市发展必须要摸清植被家底,这个是我们不可避免要做的一项工作。做好这个以后,才能够成为我们跟自然和谐相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
像我们今天的研讨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走入生态保护的一线,把大家都整合在一起,其实是一个“海陆空”全方位的记录,让我们大家都身临其境去感受我们的自然到底应该是怎么样和谐相处的。讲好我们的生态故事,这也就是一个开端。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应该是发挥我们的主旋律正能量的引领功能,让大家都去了解我们的生态建设到底是怎么做的,它跟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而每个人的贡献也都是不容小觑的。
彭少麟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逸仙学者(领军岗)
在传统的生态恢复中,很多时候主要考虑到人文,所以用了很多外来的种类,从美学的角度是很好,但从生态修复来看,哪些乡土的种类是好的,如何来进行构建等,都要用科学的方法、理论提出来,推动我们大湾区的生态恢复,更上一层楼。
假如整个生态的恢复要经过六个阶段,那么我们整个湾区主要是处在第二和第三阶段,要完成到最后比较高级的阶段,任重而道远。党的二十大一直强调,我们的生态恢复必须以自然恢复为主,要求我们给一个足够多的力量,然后使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进入到自我的生存、发展。现在的生态系统破坏,导致没办法自己发育,所以一定要人工的去辅助,使它能够自己的进入到这种演替的、发展的进程。
刘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秘书长
很多时候,生态恢复不仅仅是学界要去关注的事情,它没有被老百姓所认同,没有生活化,也会非常难以实施。所以我们不仅仅是要去看学界说有什么样的方法,还要看每个人可以做什么,可以推动我们身边的人去理解和了解什么,有道理、情理和法理可以站得住,从而实行相应有序的、互相尊重的,彼此和谐的管理。
媒体参与生态保护,我觉得是蛮值得赞赏的事。同时也鼓励我们去走近民众,让他们知道生态保护,也让他们有参与感和自豪感。我觉得如果可以把这种保护和管理,朴素化、生活化,可能会更重要一些。
胡慧建 广东省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恢复中心主任
特别是在2019年之后,我们湾区的动物在增加,非常明显。但也存在几个问题,大中型的野兽基本上没有了,比较典型的森林鸟类也不见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困境。在城市里面连松鼠找不到,无论是深圳还是东莞。但是现在因为有森林城市群的建设,海岸带的保护、湿地的保护、水鸟廊道建设,所以在鸟类这一块发展得比较好,比如说像水鸟、候鸟,这几年就在增加。在生态保护上,我们可以采用公园围住小区,森林保护区在围住城市的方式——把保护地连起来,从而让整个城市公园化、自然化。另外,和动物最好的一个相处模式就是:在我身边,而不握手。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董晓妍 李思萌 刘嘉琳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张志韬 邹卫
来源:南方都市报
以上为您带来的“遇见绿美广东!各界专家代表共话湾区生态保护”全部内容,更多敬请关注爱羊城(公益网站)!
说明:网友转载此文是出于公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爱羊城系信息发布平台,爱羊城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