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信息分类
当前位置:爱羊城 > 热点资讯 > 粤港澳大湾区 >  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近日出炉,广州55家企

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近日出炉,广州55家企

发表时间:2022-08-19 11:06:24  来源:网友上传推荐好文章 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浏览:次   【】【】【
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近日出炉,广州55家企业上榜,加上此前已经入选的68家,广州一共坐拥123家“小巨人”。

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近日出炉,广州55家企业上榜,加上此前已经入选的68家,广州一共坐拥123家“小巨人”。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是激发创新、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被赋予了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使命。

每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公布,关注者众,各省市均大力扶持,广州市今年4月就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出每年3亿元、三年9亿元的大礼包。

广州“小巨人”入选数量从第一批5家,到第二批16家、第三批47家,再到第四批55家,每一批次数量都在增加,但增长潜力仍有不小空间。距离到2024年培育250家“小巨人”的目标,还有127家、过半数的“任务”有待完成。

●南方日报记者 苏力

55家企业新晋“小巨人”

专精特新是指其产品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任一特点的企业,其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可高达30%—50%,能影响全球产业链运转。这些企业往往是“一招鲜,吃遍天”的中小企业。

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2019年至今,工业和信息化部一共公布了四个批次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从国家到省市分级开展重点扶持。

此次入选第四批的55家广州“小巨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鉴于培育目的是补链强链,结合《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的21个重点产业链进行分类,据不完全统计,主要分布在12条产业链上。

包括软件和信创产业链有12家,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现代高端装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节能环保和生态产业链分别有7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分别有4家,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链分别有2家,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时尚产业、建筑业和规划设计产业链分别有1家。

总体来看,一方面,与前三批68家“小巨人”相似,第四批55家“小巨人”重资产属性依然相对明显,更注重高端制造业和升级传统制造业。纵观其他一线城市,北京拥有全国最多、最好的高校资源,软件产业“小巨人”数量众多。上海拥有雄厚的高科技产业资本,能够领先全国进行长效性、风险高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深圳吸引大量高科技人才,高端电子通信领域“小巨人”较多。

另一方面,以新兴技术为代表的广州“小巨人”正在崛起。比如生物医药产业链,在今年二季度超预期因素影响下,上半年依然实现773.30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7.6%。广州现有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已经位居全国第三,上市企业达47家,药品、生物材料、医疗器械、医学检验、药物临床评价等5个领域都拥有了“小巨人”。

新晋“小巨人”、广州思林杰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工业自动化检测,公司近几年发展迅猛,不仅在广州、深圳、上海、香港和美国硅谷等地均成立了分公司和办事处,今年3月还顺利在科创板上市。

“面对产业链‘卡脖子’问题,思林杰主攻中高端仪器仪表技术,由于产品国产化做得早也做得好,目前是国内极少数能实现国产替代的产品。”董事长周茂林说,公司为此组建了20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超过60%,2021年投入了约7000万元搞研发。

展望未来,周茂林说,评选国家级“小巨人”,广州市相关部门提供了自测系统等一系列服务,对企业有较大帮助。下一步,企业要继续利用好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在研发的新技术上提炼出更多的发明专利,建一“座”专利池,保护企业创新发展,追赶国外先进技术。

55家这组数字诚然是每批次递增的数量,不过,全省第四批“小巨人”数量达448家,广州55家的数量从占比看,在未来批次依然有不小提升空间。

广州“小巨人”后备军充足

广州“小巨人”后备军是充足的。截至目前,广州不仅有1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还有4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59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省、市专精特新企业就是未来批次国家级“小巨人”最好的补充。

周茂林口中的扶持政策,正是广州市2022年4月印发的《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其提出力争到2024年累计培育2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还提出培育1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可见,仅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就有望超过1600家。

为了让这一批后备军尽快成长,广州从今年开始每年3亿元,三年9亿元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时在认定奖励、园区培育奖励、降低融资成本、技改资金补助、加强数字化提升、用地用房支持、交通出行支持7方面部署实打实直接惠及企业的培育措施。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直言,重金重奖是非常直接的。其中最直接的就是企业认定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外地迁入落户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也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

“无论上市成功与否都可以申领。”该相关负责人说,对三级“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分阶段按照50%的比例予以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达300万元。此外还对企业的银行贷款予以贴息,对贷款产生的担保费予以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达100万元。

目前广州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广州市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费用,单个企业最高补贴也达到了300万元。

“政策重要在于落地,千条万条要变成金条。”该相关负责人说,要做到奖励到位、补助到位、保障到位、优化到位,不断加大资金、土地、创新等方面的支持,确保行动方案不打折扣,落地见效。

专精特新与区域创新共振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是单纯的身份和数量堆积,其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承担了激发创新、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使命。

专精特新需要与区域创新共振。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经济地理学教授王缉慈认为,专精特新企业往往是成群产生的,不是孤立而分散存在的。培育专精特新的意义除了在于某产业链的补链和强链,还在于产业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专业化和分工合作并存。因此,培育专精特新必须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联系起来。不仅关注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而且还要细致地分析和调研专精特新企业对提高所在城市、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

新晋“小巨人”、广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共振的典型。该公司是一家集高端通信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4月,其“面向空天地一体化的卫星通信关键技术及应用”拿下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创始人贾鹏程曾管理中兴通讯百人研发团队、自主研发微波ODU产品实现进口替代,在2013年把程星通信做到卫星通信高端功放领域市场份额第一。

贾鹏程和团队革新新型微波技术,将阵列天线技术和新一代芯片技术深度融合,让卫星互联网也能接近5G标准通信速率,他们还改造地面终端,研发新型阵列天线和高性能半导体芯片,降成本、降体积、降重量、降功耗,新产微波设备一只手就能举起来,可以安装在无人机、无人车和工程设备上。

程星通信正与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等企业组建联合体,牵头研制核心设备,迅速形成竞争力,5G卫星互联网有望在广州首发。如目标达成,广州将继占据全国总数1/5卫星导航企业、引领珠三角形成全国产值最大北斗产业聚集区之后,在卫星互联网这个“十四五”规划中的未来产业抢得先机。

在程星通信这个共振典型之外,目前广州专精特新企业有效发明专利1.1万件,约占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的12%,为创新创业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其中,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零售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等五个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平均每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分别达到10件、9件、12.9件、108件、16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优势明显。

如果刨除二季度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今年一季度,广州“小巨人”的营业收入是大幅增长的,比去年同期增长20.12%,远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7.9%的增速,如博纬通信、中海达、云宏信息等企业一季度增长超过了150%。2021年,这一批企业户均纳税额逾1300万元。广州“小巨人”中的三分之一的主导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40%,九成以上企业深耕细分领域10年以上。近两年,这些企业累计获得境外国家或地区认证数量91个、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项目数量757个。如增城的聚胶新材料公司,办公和生产面积仅9000平方米,2021年产值超10亿元,已经成为细分领域的世界级龙头企业。

面对产业链补链强链和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新晋55家广州“小巨人”与区域创新的共振值得期待。

来源:南方日报


以上为您带来的“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近日出炉,广州55家企”全部内容,更多敬请关注爱羊城(公益网站)!
说明:网友转载此文是出于公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爱羊城系信息发布平台,爱羊城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