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聚龙湾启动区更新规划通过 增一过江隧道
近日,第三届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召开,《广州市白鹅潭聚龙湾片区城市更新单元启动区子单元(AF0212规划管理单元)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全票通过。《规划》提出,要打造广州西客厅先行展示区,塑造珠江后航道高品质滨水空间。
针对过江通道交通容量不足的问题,增设过江隧道连接海珠与芳村,形成对外联系通畅的交通干道线网。同时,合理提升片区整体路网密度,结合河涌绿地增设滨河步行道路,打造“一带三轴多放射”的慢行交通网络。
广州市白鹅潭聚龙湾片区城市更新单元启动区子单元规划图。
打造广州西客厅和千亿级产业基地
聚龙湾城市更新单元位于荔湾区白鹅潭片区,毗邻白鹅潭商务核心区。据悉,单元地理区位条件优越,是广佛同城战略的重要核心节点,距广州市政府约5公里,距珠江新城和千灯湖均为10公里左右。同时,单元交通条件优势明显,轨道11号线、广佛线设站于基地内部,并且可通过花蕾路、花地大道等快速接驳内环路、环城路联系城市周边地区。
当前,更新单元内现状用地以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地块犬牙交错,功能混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荔湾区将聚龙湾片区的旧城、旧村、旧厂纳入连片收储整备范围统筹改造,探索通过全周期管理模式有效盘活区域存量土地。
本次规划优先选取更新单元东部主体单一、权属清晰成片连片区域作为启动区。本次审议范围为启动区子单元范围,西至芳村大道东,北至信联路,东至珠江,南至沙涌,面积约33.27公顷。
聚龙智谷、广州西客厅、千亿级产业基地,这是聚龙湾城市更新单元的定位。据了解,单元将依托珠江和基地现有河涌水系,结合聚龙古村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聚龙智谷,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总部经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同时,实践全生命周期开发,将聚龙湾区打造成多元功能融合、立体空间开放、设施共享、智能服务、科技、生态与人文交融的标杆型产业园区。
启动区发展定位为聚龙湾全周期管理示范区和广州西客厅先行展示区。主导功能是商业商务、科研办公和文化休闲。而启动区子单元将以发展产业为主,不再布置居住用地,增加商业办公及文化设施用地,提升滨水地区的活力。
增设一条过江隧道和一处水上巴士码头
从区域对外交通上看,针对过江通道交通容量不足的问题,本次《规划》提出要增加1条过江隧道,改善白鹅潭地区过江交通瓶颈问题,减轻北面洲头咀隧道和南面鹤洞大桥的交通压力。同时,打通1.2公里的鹅潭路,沿后航道新增一条景观大道。
聚龙湾片区交通规划图。
从轨道交通上看,启动区子单元范围内共规划有“三线两站”,可直通广州南站、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珠江新城、佛山金融高新区等重点功能片区,其中两处地铁站点均为换乘站:一条是地铁11号线(在建),设站2座分别为沙涌站(与广佛线换乘)、芳村大道东站(与地铁25号线换乘);另一条是地铁25号线(规划),设站1座为芳村大道东站。规划轨道站点6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可以提供较好的轨道服务。此外,广佛线(现状)设站1座为沙涌站。
广州市白鹅潭聚龙湾片区城市更新单元启动区子单元规划图。
公共交通枢纽方面,结合芳村大道东站、沙涌站,利用公交总站、水巴码头等构建地上地面地下一体化公共交通枢纽,提升公共交通换乘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要增设1处水上巴士码头,实现珠江两岸的水路联系。
结合滨水及公共空间,打造“一带三轴多放射”的慢行交通网络,总长度约22公里,构建连续、有趣味的慢行系统。其中,“一带”为滨江慢行带,沿珠江岸线设置,长度约1.3公里;“三轴”为滨水绿轴慢行道,沿范围内河涌岸线设置,连接滨江景观带,长约4.2公里;“多放射”为慢行步道+自行车道,连接片区主要景观带,向四面八方分散设置,长约16.5公里。
活化历史建筑,展现“一江两岸”城市风貌
从单元总体规划上看,将引入SOM国际规划团队开展高品质的聚龙湾片区城市设计。
聚龙湾片区高度控制在350米以内,与区域滨江城市天际线协调,北侧白鹅潭综合枢纽高度控制点400米,南侧广船、广钢片区控高点300米。同时,沿珠江岸线和河涌向两侧形成富有梯度变化的城市设计,围绕TOD站点设置超高层建筑,结合街区组团进行分区规划控制,打造既与沿江界面和谐统一,又独具特色的城市天际线。
启动区现状用地以工业、仓储和港口用地为主,单元内有渣甸仓、日清仓等5处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值得一提的是,聚龙湾更新单元内有1处中国传统村落——聚龙村。
为此,启动区将依托珠江和基地现有河涌水系,着重打造沿江滨水空间,通过活化历史建筑和景观环境的设计,整合后航道“一江两岸”城市风貌。对于沿江一带工业仓库、毓灵桥等历史文化遗产,严格落实相关保护要求,探索创新型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式,同时结合产业和功能策划,对富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和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