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推广新能源“泥头车” 更加注重噪声防控
在高考和中考集中的7月,人们比以往更加注重噪声防控。那么广州的噪声治理工作正面临怎样的现实和远景?
“有事好商量——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2020年第五期聚焦“建筑工地噪声有效防控”。因为根据12345热线受理中心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共接到与噪声有关的投诉约6.8万宗,占环境保护类投诉工单数量的首位,其中建筑施工噪声为2万宗,占噪声投诉总量的29%,位居各类噪声投诉数量的第一位。
在与政协委员的协商中,市城管局副局长李锋说,广州正加快推进新能源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的推广使用。这意味着电动泥头车白天非交通高峰期的允许出行时间也有望增加,在缩短建设工程施工周期的同时,减轻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和缩短建筑施工噪声。
焦点1:广州防控噪声没有地方性法规?
广州正组织起草《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建筑工地的噪声管理离不开三个部门。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噪声污染防治统一监督管理,住建部门负责发放夜间施工许可证明,城管执法部门负责对建设工程夜间无证超时施工行为进行处罚,但是城管部门罚得是工地有无办证,而非噪声。
在多部门“齐管”下,如何更加明确管理职责、提高执法效率?
市政协委员,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谭国戬说,2019年1月《广州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废止至今,广州尚未出台新的法规。“没有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支撑,就说缺乏清晰明确的执法依据,不免会出现责任主体不明、执法效率低下。”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夏育民说,因为国家和省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律法规大幅调整,广州市按要求开展了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广州市噪声污染防治规定》因此废止,这给噪声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广州噪声管理目前主要依据国家和省关于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治安管理处罚法、《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细则》等规定开展监管。
同时,生态环境局正在组织起草《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夏育民说,这部法规将吸纳广州市多年来治理施工噪声积累的经验,将实施效果好的制度在立法中固化,并将对超标排放、超时限排放等违法行为设定更严厉的处罚。
他也表示,广州市近期印发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及配套清单,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在噪声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要求。
事实上,广州针对工地噪声的联合执法正在常态化进行。比如城管部门每月联合住建、交通、交警等部门开展全市性专项整治行动,打击无证夜间超时施工行为。市城管局副局长李锋说,近几年城管执法局每年查处的无证夜施行为都超过1000宗,今年上半年已处罚658宗,罚款561.2万元。
焦点2:噪声治理取证难怎么办?
广州将推广噪声在线监测设备
监管难、取证难是噪声治理的两难。常出现的场景是,市民觉得噪声难忍而投诉,生态环境部门到现场取证后,却发现没有噪声或者噪声未超标。
“噪声不同于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无法留存,检测其实不容易。应该要求符合条件的工地在开工前必须安装工地噪声实时监测系统,数据直接传送到住建、生态环境及城管部门。”市政协常委,民建广州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冼聪颖说道。他曾担任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建筑施工噪声在线监测设备已经在广州部分工地得到使用,比如在出入口等显眼位置就安装安装显示屏,实时显示工地噪声现状值。且数据可以传回监管部门的后台,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王保森说,从2019年4月1日开始,全市所有建筑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在建建筑工地,或施工周期大于6个月的建设工地都必须安装扬尘噪声在线监测设备。相关监测数据同步共享到扬尘在线监测平台,实现噪声污染的实时监测。
据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夏育民介绍,目前国家和省并未对工地现场安装噪声在线监控设备提出要求。广州市从加强监管的角度出发,于2018年发文,对工地噪声在线监控设备安装做了系统部署。由住建、交通、林业、水务、港务等工程行政管理部门分别督促各自监管的工程落实噪声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接入、运行等工作,生态环境部门协助做好设备安装的技术指导。
“我们发现这有利于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也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夏育民说,下一步,市生态环境、住建、城管等部门将共同研究,探讨噪声在线监测设备安装的推广力度和范围,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焦点3:罚款执行力度不够怎么办?
将不良记录纳入企业诚信体系
2019年废止《广州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此前是噪声执法的重要法规。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看到,该法规规定,超出规定的时间或者未经批准夜间施工、作业而造成噪声污染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对于施工方而言,建筑工地工期晚一天,损失数以万计。这意味着施工方会不顾罚款而进行施工。
“罚款的执行力度目前不高。应该大幅提高罚款金额,实施按日计罚和再犯加重处罚;另一方面也要建立施工主体诚信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市政协委员,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谭国戬说。
诚信体系作为管理的一种新思路,也受到市政协常委、民建广州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冼聪颖的认同。他说,执法部门应当定期将建筑业企业的环境噪声违法行为查处情况通报住建部门,将受处罚和被通报的施工企业不良记录纳入建筑施工企业诚信体系。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夏育民说,生态环境局于2018年11月会同市直45家单位联合签署了《广州市关于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生产经营者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规定了10类共48项联合惩戒措施。此举希望可以促进企业主动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他们下一步还将结合实际工作,不断修订完善《备忘录》。
焦点4:城市建设和噪音控制如何两全?
广州将推广新能源环保泥头车
比起罚款,市政协常委,广州新城市投资控股集团联合创始人曹志伟认为,收回夜间施工证明同样能见效。“应该对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实行严格的施工许可总量控制,严控重点工程项目夜间施工量,在环境敏感区等重点区域内,进一步明确夜间施工要求。同时切实抓好工地噪声违法处罚。夜间施工违反规定,查实后应立即收回夜间施工证明。”他说。
市住建局副局长王保森说,除应急抢险和必须开展连续施工作业的项目外,住建局一律不得核发夜施证。对于已经取得夜施证,但施工噪声超标的项目,该部门也一律取消夜施证。
“针对城管部门通报的违规工地,住建部门对责任单位、责任人采取记录不规范行为和执行动态扣分,对群众反映强烈、拒不整改的责任单位,依法依规限制其在广州建设工程的投标资格。”王保森说。
作为地产开发商的曹志伟同样认为,广州建设项目的夜间施工时间为20:00~23:30,扣除半小时清场,只有3个小时左右。但目前建设工程的地下室越挖越深,出土量不断增加;而泥头车因影响交通被禁止白天出行,这拉长了建设项目的挖土工期。而夜间施工泥头车的管理是居民投诉的集中点之一。
“应该鼓励施工企业对泥头车进行升级换代,推广使用电动泥头车。比如,可以专门增设电动等新能源环保泥头车白天非交通高峰期的允许出行时间,尤其是工作日如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曹志伟说。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夏育民认同曹志伟的观点,他表示,推动泥头车电动化,增加电动泥头车白天非交通高峰期的允许出行时间,不仅可以缩短建设工程施工周期,还能减少机动车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量,同时减轻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和缩短建筑施工噪声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时间。
市城管局副局长李锋说,目前该局正牵头加快推进广州市新能源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推广使用的工作,并制定纯电动、氢能源等新能源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推广试点实施工作方案。
“我们会积极会同住建部门做好中心城区选取纯电动车试点和指导黄埔区开展氢能源车试点等相关工作。城管执法局将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企业逐步实现新旧能源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更替,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质增效的同时,降低对城市管理秩序和空气质量的不良影响。” 李锋说。
以上为您带来的“广州将推广新能源“泥头车” 更加注重噪声防控”全部内容,更多敬请关注爱羊城(公益网站)!
说明:网友转载此文是出于公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爱羊城系信息发布平台,爱羊城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