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信息分类
当前位置:爱羊城 > 热点资讯 > 粤港澳大湾区 >  两大标志性工程更名过程,看广州南沙发展前景

两大标志性工程更名过程,看广州南沙发展前景

发表时间:2020-02-17 10:13:08  来源:网友上传推荐好文章 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浏览:次   【】【】【
近日,鲜有人注意到,广州市政府已正式批准将番禺大道南更名为南沙大道

近日,鲜有人注意到,广州市政府已正式批准将番禺大道南更名为南沙大道。

从大湾区两大标志性工程更名过程,看广州南沙发展前景

除更名一事外,2月7日这天还有一则新闻:博纳影业母公司——广州文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掷3.25亿巨资,拍下南沙灵山岛尖一地块。

如果回顾一下历史的话,会发现,这条路曾多次更名。

再回想去年虎门二桥更名为南沙大桥一事,就会发现,这两个“更名事件”,犹如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上演的一出精彩的“量子纠缠”故事。

而透过它们间的绵长的纠缠,又会发现,南沙这个最后的赢家,在省市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正在不断提升和加重。

南沙是2005年从番禺独立出去成为南沙区的。但南沙大道早已有之。

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建设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番禺大道北以南,修建了一条长14239米、宽80米的交通大动脉。当时从建设规划之日起,这条路就命名为“南沙大道”。

不过到了2010年,这条路被更名为“番禺大道南”。因为这一年,广州举办第16届亚运会。而亚运会的主会场——亚运城就在番禺。南沙大道因此纳入到番禺大道并就此改名。

没想到,两年后,南沙再次迎来发展史上重要的时刻:

2012年9月,南沙新区正式批复为国家新区,成为我国第六个国家级高新区(前五个分别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兰州新区),填补了华南地区没有国家新区的空白。

当时为申报国家新区,广州还将番禺区的东涌镇、大岗镇、榄核镇划归南沙区管辖。规划人口规模240万人左右,规划总用地面积800平方公里的大南沙的版图由此形成

从大湾区两大标志性工程更名过程,看广州南沙发展前景


南沙是大湾区的几何地理中心。

因为番禺大道南途经的东涌镇并入了南沙新区,所以这一年起,就有不少人多次呼吁并建议番禺大道南复名“南沙大道”。

从大湾区两大标志性工程更名过程,看广州南沙发展前景


广州港南沙汽车码头,大批进口车停放在停车场。

2015年4月,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正式挂牌,南沙又迎来了一个更为高光的历史时刻。三年后的2018年,广州首次提出“强南沙”战略,明确南沙是广州唯一城市副中心。

珠三角几何中心、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门户枢纽、广州唯一城市副中心、对外开放重要平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不断被“加冕”的南沙,其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GDP增速连续多年创下广州全市第一。

随着南沙的发展,给“南沙大道”复名的呼声越来越高。

2017年11月南沙建设和交通局向广州市政府提出申请复名。

2019年南沙区“两会”期间,不少南沙区政协委员联名提案。

2020年2月7日,广州市政府正式批复南沙区建设和交通局批准改名。

据悉,南沙大道已于2019年年底完成改造工程,让南沙实现了40分钟直达市中心的愿望。与此同时,“南沙大道”作为南沙区中北部的交通大动脉、进出南沙的北大门,也成为了南沙地区标志性的道路。

回顾南沙大道十年“正名”路,就会发现,一条路的名字,其实承载着某一区域重要的发展大义。名字代表存在,代表品牌,代表实力,甚至代表发展运势。

去年,虎门二桥改名为南沙大桥,也是南沙与东莞“量子纠缠”的又一实例。而且,相比一条快速路改名,大桥的更名,更是让“南沙”之名如旗帜般高高飘扬。

从大湾区两大标志性工程更名过程,看广州南沙发展前景


横跨狮子洋的南沙大桥。

前面说过,南沙建设较晚。虎门一桥1992年10月28日开工建设时,南沙还只是个刚刚被国家批复成立的经济开发区。虎门大桥在东莞一侧地处虎门镇,是人所皆知的虎门销烟、虎门海战等历史事件发生之地。而另一端的南沙,那时还是荒凉的沿海滩涂,故大桥立项时,冠的是“虎门”之大名。

虎门大桥1997年6月9日建成至今20多年,据说一提到虎门大桥,很多人首先就想到虎门镇,然后是东莞,甚至还会想到深圳,总之想到的是珠江口东岸的城市,很少人会想到南沙。

因为这座大桥名字的影响力,所以2009年省交通厅召开《虎门二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时,将项目名称定为“虎门二桥”。其实,虎门二桥与虎门镇并无关联,因为它西起南沙自贸区,东至东莞沙田。

从大湾区两大标志性工程更名过程,看广州南沙发展前景

珠江口八大出海口均以“门”命名。分别是:虎门、崖门、磨刀门、蕉门、洪奇沥、横门、虎跳门、鸡啼门。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与虎门镇无关,但还是与“虎门”二字有关。因为,虎门是珠江主航道、狮子洋入海口的统称。它是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门”。所以把这座东西横跨狮子洋入海口的桥,命名为“虎门二桥”并无不妥。

作为继港珠澳大桥之后首个完工的大湾区超级工程,虎门二桥备受瞩目。去年,就在它建成开通前夕,眼尖的网友发现,虎门二桥靠近南沙一侧的索塔上,已经喷了“南沙大桥”的红色字样。直至去年4月,广东省交通厅才对外发布称:经有关管理部门同意,即将通车的虎门二项总体项目改名为南沙大桥。

从大湾区两大标志性工程更名过程,看广州南沙发展前景


在官方未正式公布虎门二桥更名前,网友就发现了大桥索塔上的名字。

由这些细节可以想见,这是广州南沙与邻居东莞之间上演的一出“量子纠缠”故事。更名的背后,是来自于广州的申请,来自于广州与东莞的沟通协商,来自于省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

说完了这两个标志性工程更(复)名故事,其实可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南沙还是个不起眼的地方,如果南沙不被看好,谁会大动干戈去为它忙前忙后呢?

省市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强力助推,其实都是为了能提升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互联互通的核心交通枢纽地位,提高南沙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而这一切,亦是为了进一步做实国家赋予南沙的高度战略定位,更好地发挥南沙的历史承载性作用。

从大湾区两大标志性工程更名过程,看广州南沙发展前景


深茂铁路深江段也要建一座横跨狮子洋的公铁两用大桥,才能到达南沙。

未来,随着万顷沙支线与深中通道的连接,随着深茂铁路深江段的建成,随着广州地铁18号线、22号线的开通,南沙与周边的中山、东莞、深圳前海等地,又会发生什么样的“量子纠缠”故事呢?不妨静待大湾区决策者们的精彩“剧本”。



以上为您带来的“两大标志性工程更名过程,看广州南沙发展前景”全部内容,更多敬请关注爱羊城(公益网站)!
说明:网友转载此文是出于公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爱羊城系信息发布平台,爱羊城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