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信息分类
当前位置:爱羊城 > 热点资讯 > 粤港澳大湾区 >  广州南沙规划30年:从珠江口走向粤港澳大湾区

广州南沙规划30年:从珠江口走向粤港澳大湾区

发表时间:2019-12-06 14:37:41  来源:网友上传推荐好文章 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浏览:次   【】【】【
“我们所处这个地方,当年还是一片滩涂,如今已建起花园酒店了。”广州市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总规划师庄海波感慨万千。自1990年被广州市定为重点对外开发区,南沙发展走过了30年。

“我们所处这个地方,当年还是一片滩涂,如今已建起花园酒店了。”广州市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总规划师庄海波感慨万千。自1990年被广州市定为重点对外开发区,南沙发展走过了30年。

日前,粤港澳大湾区“品质与创新:南沙规划30年”研讨会在南沙花园酒店举行。这块地处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土地经历哪些变迁?作为城市规划的试验田,承载了多少梦想?国内多位参与南沙一线规划建设的顶尖专家齐聚,分享成果、探讨问题,共商解决之道。

广州南沙规划30年:从珠江口走向大湾区

南沙发展的“四进阶”

庄海波和南沙规划结缘18年。

在他看来,南沙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番禺的南沙(1988-1999),广州的南沙(2000-2007),珠三角的南沙(2008-2011),大湾区的南沙(2012至今)。

从广州一个开发区到独立行政区,到成为粤港澳重点合作区域,到今天国家级新区和自贸片区,南沙四次进阶与其战略定位跃升息息相关。

通过多组数据,庄海波全景展示了南沙30年的跨越式发展:

广州南沙规划30年:从珠江口走向大湾区

城区能级量级提升的重要助推力,来自高定位、高标准的城市规划。如今,南沙形成“一核四区”的功能结构分区;打造了“一主三辅六节点”的客运枢纽系统,高快速路网贯通珠江两岸主要城市;生态保护方面,提升黄山鲁森林公园、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大山乸山、南沙湿地四大生态核心的服务功能,建设10条城市级景观视廊。

“城市空间就是竞争力。”规划专家出身的南沙区政协副主席冷瑞华认为,从城市形态、社区模式到文化特点,南沙和广州老城区都不一样,“南沙发展应关注政策改革和制度创新,思考‘面向未来的5.0版本’。”

在先进理念、高位起点引领下,一系列城市设计实践在南沙先行先试。

“总规划师咨询制度”是其中一项重要实践。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洪卫结合灵山岛尖C1单元地块的开发管理,指出这一制度在南沙管控开发上的关键作用。该院副总规划师李鹏和团队则以蕉门河景观总咨询项目为例,为存量规划地区的长期跟踪咨询提供了示范性、可复制的经验。

广州南沙规划30年:从珠江口走向大湾区

湾区时代下的南沙价值

面向未来,“大湾区的南沙”应该做什么?

庄海波表示,南沙规划工作应落实国家和区域战略,坚持自然资源统筹的理念,把握城市发展动力与路径,建设“环湾核心地区”。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把珠三角置于经济地理视野下观察:“现今,粤港澳大湾区不再是中国与外部交流的主通道,进入需要自己生产内容的时代。”

自己生产内容,意味着创新。以城市规划促创新,马向明给出三个建议:一是凭借交通枢纽和专业服务功能,吸引制造企业总部;二是用创新人员流动性中的一致性来审视居住、公务配套;三是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具有渗透性的公共空间。

“我今天带来很多商机。”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笑言。作为国内较早一批从事粤港澳研究的经济学家,他从产业链看南沙在大湾区中的更大作为。他透露,南沙中葡产业园可行性调研正在进行。

“虽然横琴地理上距离澳门更近,但南沙具备更好的基础设施、产业及科创基础。”郑天祥表示,具体而言,南沙可在渔港开发、金融、科创、珠宝加工四个领域与澳门携手发展,共同拓展葡语国家和“一带一路”市场。

广州南沙规划30年:从珠江口走向大湾区

建设令人向往的全球城市

从珠江新城到南沙区政府距离近60公里,无论驾车还是乘坐地铁4号线,都需要1小时以上。

研讨会上,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慧明披露一组通勤数据:据手机信令数据,目前南沙跨区通勤的人口约17万人。其中工作在南沙、居住在广州市其他区的人口约9万,居住在南沙,工作在广州市其他区的人口约8万。

“这说明,南沙的产城融合水平仍需提升。”黄慧明进一步提到,一般而言,通勤车程以50分钟以内为宜。“一旦超过50分钟,就有需要形成新的服务中心。这也是南沙打造广州副中心的意义之一。”黄慧明建议从“生活圈”概念切入,按照15分钟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3万-10万人的常住服务人口规模、0.8-1.2公里为服务半径打造社区生活圈。

南沙、前海、横琴构成大湾区的“小三角”。德国ISA国际设计集团合伙人张亚津也关注到南沙的人居环境建设,她提出“珠三角国际社区营造”的概念,打造南沙式慢生活,与快节奏的前海、横琴错位发展。

宏大的城市规划,落脚于街区和建筑的营造。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从建筑师视角出发,思考参与城市品质建设的路径。“精细化”建设是他们的关键词。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恩芳带来了上海经验。她提倡通过高品质、有人情味的设计,“让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AECOM公司中国区总裁鞠珩则以香港地区大型公共基建实践为例,分享了对大湾区都市圈优质建设的展望。

广州南沙规划30年:从珠江口走向大湾区

研讨会上规划专家云集,同时请来一位跨界嘉宾——南沙大酒店总经理杨结

1993年,还是中山大学学生的他被指派为工作人员,陪同霍英东先生出席南沙最早的规划会议——南沙海滨新城研讨会。27年来,杨结见证了南沙梦、湾区梦一步步成为现实。

为记录南沙规划30年发展历程、为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南沙开发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写《南沙规划30年》白皮书,预计将于明年初正式发布。



以上为您带来的“广州南沙规划30年:从珠江口走向粤港澳大湾区”全部内容,更多敬请关注爱羊城(公益网站)!
说明:网友转载此文是出于公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爱羊城系信息发布平台,爱羊城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