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交通双雄格局即将形成 广州是不是又要落后一步了?
11月18日,《深圳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行动方案公众咨询稿》(下简称“行动方案”)发布,湾姐也第一时间和群友们进行了解读分享:
1/
广深交通双雄格局即将形成
为何是深圳列入交通强国第一批试点城市而不是广州?广州是不是又要落后一步了?
事实并非如此!广州一直以来就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港口、航空和铁路枢纽,是全方位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实力仅次于京沪,基础比深圳好很多。
从过往年份综合交通客运量的数据来看,广州的运输能力远远超越深圳。
广深2018年交通实力比较
从上述表格可看到,深圳和广州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也因为如此,深圳一定会努力补齐短板,并努力打造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这个目标任务,与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里提出的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有很大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行动方案中,则提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这个相信是与广州要强化“千年商都”的服务能力有关。
其实,在今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可看到,深圳在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方面,就已被提到与广州一样重要的位置上:“加快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枢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等广东出省通道为骨干,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国家的陆路国际大道。”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在对外互联互通方面,未来广深同样会以“双枢纽”的格局出现。
2/
深莞惠试验区
或许会比想像中来得快
这个规划除了强调深圳要建设成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外,还特别强调“区域一体化”发展。
“一体化”的进程,交通的互联互通是助推器。而且是以“圈层化”推进,就好像北京内环、一环、二环一样。在此基础上向外延伸的线路,就好比圈层中的“放射线”。
如果深圳市区好比内环的话,那“深莞惠试验区”好比“小一环”,而最长的那条射线,估计就是广莞深港这条线了。
在行动方案中,深圳多条地铁延长线就承担着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功能,其中有三条是联结东莞的,一条是联结惠州惠阳的。
深圳10号线:东延至东莞凤岗
11号线:北延至东莞长安
14号线:延至惠州惠阳
22号线:北延至东莞塘厦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行动方案还提到:推动深莞惠跨行政边界交通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支撑深莞惠都市圈交通大数据平台建设。这或许也能说明,共建深莞惠试验区的可能性比较大。
3/
深圳与南沙的融合指日可待
优化深圳机场空地、空海、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统筹空地、空海、空铁设施,优化‚一票到底、一检到底‛等流程,打造更为便捷顺畅的粤港澳大湾区旅客联程运输品牌。持续拓展城市候机楼,优化行李直挂服务,打造便捷城市候机楼体系,延伸旅客服务空间。发挥机场码头海上快速交通优势,开拓南沙等地船班,完善与前海、南沙、横琴自贸区的紧密联系。完善与穗莞深、中深惠城际对接,打造便捷的空铁联运枢纽。优化与深中通道、沿江高速互通衔接,提升深圳机场对珠江西岸地区的服务能力。优化跨境直升机服务,提升深圳机场航空口岸跨境直升机基地保障能力。
上述这段话,出自行动方案中。这可以看成深圳宝安机场主动服务广州南沙的一种体现。
正在规划中的广深第二高铁,也在打通广深机场之间的快速联通。
如此一来,广深机场的合作关系必将大大加强,大家亦可以互为选择。比如南沙近宝安,就去宝安坐飞机,也解决了南沙要跑去白云机场不方便的问题。而南沙人气越旺,对宝安机场也越有利。
另外,前海、南沙、横琴,均归属“广东自贸区”。这三个区块,均处于珠江出海口的第一圈层。所以加强彼此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做强做大广东自贸区是有必要的。
在“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成天用“城市战争”思维来思考大湾区的人,可以休矣。
4/
两大能力
加持深圳交通的先行示范
深圳的交通的先行示范,会突出表现在“治理能力”方面。与此同时,深圳会借助城市的科技创新力量——5G技术应用、大数据计算、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等,加持这个“治理能力”。
中央支持深圳建先行示范区的文件里,最突出的一点是——“深圳的特区立法权”。其实,特区立法权是深圳“特”之所在。
1992年7月1日,这天发出的一份不到400字的文件震惊全国。因为刚成立人大不久的深圳经济特区,拥有了“特区立法权”。刚开始的立法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1993年始,先后制定并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条例、有限责任公司条例、合伙条例、国有独资公司条例、商事条例、企业破产条例等。
大家可能想像不到,1996年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规定闯红灯罚200元,远高于国家的处罚额度。
5/
有两类区域的发展将值得关注
从行动方案中可以看到,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宝安中心等全市17个重点开发区及光明科学城、深港科创特别合作区等片区之间的联系会通过交通的完善,大大加强。
而下面这些枢纽站点,则会成为“站城一体化发展”的试点区域:
在西丽、机场东、光明城等枢纽开展试点,推进前海、皇岗口岸、清水河、坪山枢纽等站城一体化开发。探索铁路物流枢纽立体化建设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