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编制完成 广州将打造世界一
■中广核“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新华社发
■拥有最大11000米的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新华社发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完成了《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广州在海洋领域的首个战略性、纲领性的中长期规划,《规划》将为广州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篇章、争当海洋强国建设的排头兵提供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穗规资宣
构建“一带三区,串珠成链”空间格局
《规划》提出目标愿景,即打造世界领先的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将海洋领域作为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坚持创新驱动、陆海统筹、合作共赢,以“世界领先的海洋创新发展之都”为战略定位,打造世界一流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世界海洋开放合作枢纽、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典范。
《规划》提出“一带三区,串珠成链”的总体空间格局。“一带”是在珠江-东江-狮子洋-伶仃洋沿岸地区,布局海洋科技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集群以及相应的城市配套,形成汇聚全球顶尖海洋创新资源,构建富有广州海洋特色、多元活力的世界级海洋创新发展带。“三区”包括中部海洋创新区、东部海洋创新区和南部海洋创新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规划》提出几大路径。路径一为科技兴海——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海洋科创力量加快集聚,海洋科研体系逐步完善。当前,广州拥有7位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66家涉海科研机构(含高等院校22所),4处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34个省部级以上海洋重点实验室,27个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中心。近年来,“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深水科考专用码头、大洋钻探岩心库、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涉海科研机构和平台相继建成使用。
《规划》面向国家战略方向和国际海洋前沿,加快高等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织密产学研用一体贯通的海洋科技创新网络,提升广州海洋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
路径二为产业强海——争当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2023年,广州海洋生产总值超3700亿元,同比增长9%。全市海洋经济活动单位约3万家,其中规上企业超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竞争力较强,航运服务业、船舶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规划》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发展船舶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天然气水合物四大新兴产业,前瞻部署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信息和未来健康等四大海洋未来产业重点方向。
其他几大路径分别是开放活海——打造包容共享的世界海洋开放合作枢纽,生态护海——树立江海共生的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典范,文化亲海——营造城海交融的岭南风韵海洋名城。广州将营造活力缤纷的海洋城市风貌,以海洋作为滨海空间风貌体系的主界面,链接沿岸山体、河流、城市景观,挖掘历史、人文、产业特色,打造“一带三区五湾十景”特色海洋城市风貌体系,充分展现广州的“海洋味、岭南风、水乡韵、创新范”。
编辑:聂粤
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