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出谋划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如何合作共赢?
伴随着香港澳门的创新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已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群之一。
12月8日下午,2023年全球市长论坛“湾区和都市群协同发展”分论坛举办。中外城市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分享全球都市群建设和区域创新的经验,探讨湾区和都市群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更紧密的合作与共赢。
分论坛现场。
案例分享引思考:
如何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独特优势?
2023年全球市长论坛“湾区和都市群协同发展”分论坛上,多位学者、专家共同分享与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和都市群发展的趋势和使命。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唐航浩在致辞中表示,广州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辐射能力,大力推进建设广深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协力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谋划建设广佛全域同城化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提升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水平,推进广湛深度协作及广梅老区苏区振兴,全面深化湾区和都市群协同发展。
“如今的广州正处于‘二次创业’蝶变期,南沙正处于快速成长期,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机会非常多,欢迎全球城市的企业和机构到广州、到南沙寻找投资合作机遇。”他表示。
南沙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冷瑞华表示,南沙作为国家寄予厚望的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从获批为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到去年6月国务院出台“南沙方案”,南沙一直围绕“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这一定位,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实践探索。
在全球几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属于独特存在——它由广东省的九个城市,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不仅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强大的经济总量,更包含了不同的司法制度、关税区和货币的体系,这种独特性既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也使其未来的发展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香港赛马会内地事务部主管、前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副局长陈岳鹏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特点是“一国两制”的优势,这既是它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发展区域的明显区别,也是对比全球其他一流湾区的独特之处。同时,他也指出,要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在实际操作层面依然存在许多的挑战。
他分享了香港赛马会在这些年透过产业的建设、政策的创新和社会文化交流等几方面来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所做的一些努力和愿景。“今年是从化马场运营5周年,跨境的马匹运送已经成为连接两地的重要桥梁,在过去5年成功运送超过2万次的马匹,这种定期跨境点对点的马匹运送安排,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显然正是大湾区互联互通、协同创新的积极尝试。”
群策群力同探讨:
粤港澳大湾区和都市群如何合作共赢?
分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出席嘉宾围绕“湾区和都市群协同发展”主题,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和都市群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
如何更好地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共赢?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导、教授,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所有湾区中最复杂的湾区,其中涉及多层级协同的问题。他指出,“由于很多项目包括协同的事项最终落实需要各个职能部门落实,包括规划、内地发改、财政等等,这方面的具体协同机制需要完善。”
“大湾区协同发展可以借助‘一带一路’方式增加新的动力,协同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城市既是我们大湾区建设的初衷,也是大湾区建设的目标。” 澳门城市大学澳门“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指出,近年来,大湾区在硬联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随着硬联通不断完善,在软沟通、软对接方面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如何在大湾区中避免双重收税,真正实现人才自由流通,包括内地人才向特区流动、特区知识产权和技术能够向内地自由流动等方面,这些软对接还有待完善。”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导、所长,广州市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光南认为,要实现过去的经济发展到如今的优质生活,关键在于依靠产业的发展和服务贸易的相结合,同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政策的协调也起着关键作用。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有更加前瞻的国际视野以及更超前的思想,才能引领世界城市群发展潮流。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目标不能仅限于打造世界城市群,更应该进一步打造为‘全球首个认知城市群’,智慧城市群的下个发展阶段。”
巴克尔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优势明显,澳门有葡语、香港有英语,对接国际领先优势,广东的九市也都有自己非常宝贵的资产和资源。他更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的大背景下和大语境下定位和思考自己的角色,粤港澳大湾区愿景能够高度契合全球的愿景,借助自己的力量贡献全球社会,为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和城市提供一些参考和贡献,成为解决全球挑战、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