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广东上半年经济报:未来需激发民间投资,修复耐用品消费
日前,广东省统计局发布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2909.80亿元,同比增长5.0%。
2022年广东全年GDP增速为1.9%,疫情三年年均增速为4%。“总的来看,上半年,广东经济运行延续恢复向好态势,但全省经济回升基础仍需加固。”广东省统计局方面表示。
今年年初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受多重因素冲击影响,广东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突出,经济发展遇到多年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广东将2023年全年GDP增长目标定为5%以上。
广东“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更易受近年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影响。产业结构由工业、服务业主导,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调整期。今年上半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约为3.6:39.2:57.2。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和消费为内需,出口为外需。
广东如何实现全年增长5%以上的目标,南都采访的数位专家表示,从上半年的经济表现来看,下半年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振市场信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等方面仍需发力。
1 工业投资增速较快
布局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珠三角制造业主体多元,工业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关键阶段,顶层设计不断释放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信号。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3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与去年同期相比,工业投资增长23.2%。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8.2%,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分别增长21.3%、18.9%。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金山表示,虽然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速较慢,但工业投资增速较快,说明广东省在落实“制造业当家”任务,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对存量的工业生产能力进行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汽车、智能机器和设备制造仍是未来工业增长点。
“在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多元化的趋势下,不能仅看GDP增速,还要关注产业结构。广东着力于培育新动能产业,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广东要明确自身优势,深入研究市场需求,集中资源,聚焦重点领域,系统性地谋划产业的长期发展。
林江表示,引入高新技术产业,不能忽视市场需求和落地可行性,产业布局要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同时,注重完善立法、金融、财税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配套。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至关重要。”林江说,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围绕企业需求和促进产业落地的法律法规亟待健全。
与工业投资增长较快相比,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降,不过降幅有所收窄。省统计局数据披露,上半年,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0.70万亿元,同比下降7.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分区域看,珠三角核心区(即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地级以上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6.6%,粤东西北地区下降11.7%。与去年同期相比,广东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0.2%。
“房地产业回暖不及预期,开发投资下行制约其上下游市场回升。”刘金山说。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其企稳回升是经济稳投资、稳增长的正向贡献项。
2 持续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呼吁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
现阶段,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稳定市场预期,激发主场主体活力,与促进企业扩大生产投资环环相扣,市场主体发展与民生和就业相系,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
7月1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该意见围绕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等六大方面,提出31项指导意见。
广东是民营经济大省。根据《2022 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2.6%,其中民间投资下降9.4%,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9.3%。
广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欧江波认为,鉴于目前经济总需求偏弱、不确定性较大以及整体预期不足,市场期待进一步出台更有效力的刺激性调控政策,包括货币、财政和行政政策。
经营主体降本减负需求突出。此前7月5日,省统计局数据披露,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8万亿元,同比下降1.4%,降幅比1至4月收窄0.5个百分点。同期,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30万亿元,同比下降12.8%,降幅比1至4月收窄3.7个百分点。
“当前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可能不仅是周期性的,还有体制性的、结构性的,必须整体考虑、整体谋划。”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7月10日在《经济日报》撰文称,解决多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并非仅靠逆周期调节或者扩张性政策,“解决问题既要靠政策安排又要靠制度变革”。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官方微信号7月19日发布,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发展实体经济,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经营主体上。”杨新洪建议,“最关键还是让企业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去做引领性的创新,让企业真正做到敢于花钱,敢于用钱。”
3 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回暖明显
扩大内需要加大修复耐用品消费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被认为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2022年12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今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就上半年广东经济增长情况来看,我认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方面,经济整体反弹幅度处于合理区间,预计下半年将延续恢复;另一方面,不同行业分化明显,以餐饮、旅游、商贸、交通为代表的服务业恢复好于制造业,而服务业和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景气差异也比较大。”欧江波表示。
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由一季度的3.0个百分点提高至3.4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经营情况持续改善,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较去年同期增长10.3%。
根据省统计局核算,上半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万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3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增长5.0%,餐饮收入增长28.8%。
从具体品类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全省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0.8%,烟酒类增长14.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0.0%,化妆品类增长14.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5.9%,书报杂志类增长6.6%,通讯器材类增长14.8%。
“虽然餐饮、旅游业等复苏态势明显,但单价高、使用时间较长的耐用品消费疲弱。尤其当前消费者对预期收入信心存在不足,预防性储蓄倾向偏高,对新兴产业的消费需求并不强烈,进而影响了企业缩减生产规模并降低投资意愿。”林江认为,宏观调控政策要加强关注市场需求,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进一步促进消费。耐用品包括家居家电、电子产品、汽车等。
广东省统计局2月发布的《2022年广东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提出,要适应消费升级和服务需求多元化趋势,推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服务消费。另外,针对当前购房者扎堆提前还贷现象,建议适当考虑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缩小存量利率与新增利率差距,减轻消费者房贷负担。
7月17日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中国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比去年全年贡献率明显提升。“下阶段就业形势继续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有利于带动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同时推动新能源汽车销售、绿色智能家电等促消费政策显效,将有利于扩大消费,促进经济恢复向好。”付凌晖说。
4 出口大头机电企业预期谨慎
注重开拓新兴市场、发展外贸新业态
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广东外贸进出口3.8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2.55万亿元,增长3.6%,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进口1.31万亿元,同比下降9.6%。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方面7月19日表示,下半年,受外需回暖动力不足、价格走弱等因素影响,广东稳外贸仍面临较大压力,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也要看到,广东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广东出口的“大头”是机电产品。上半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1.7万亿元,同比增长1%,占出口总值的65.7%,其中集成电路、电工器材、通用机械设备出口值分别增长22.9%、12.3%、11.9%。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当前机电外贸形势分析及未来研判》指出,“国际商务往来逐步恢复、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及国际客户补库存等因素,短期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但需求和基数将主导下半年尤其三季度出口波动。”
“作为机电外贸尤其出口大省,广东省机电进出口占全国机电行业比重近三成。整体而言,广东机电产品出口波动与全国机电外贸的整体节奏基本一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新闻发言人高士旺向南都记者介绍,商会有超过10000家会员企业,广东省的占比约四成,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高士旺表示,受到全球通货膨胀、贸易摩擦影响,尤其全球电子信息类产品需求大幅波动,机电出口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就面临增长压力,但以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类产品出口大幅增加,确保机电产品月度出口小幅波动。
今年5月,在第133届广交会期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对600家机电外贸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研,反映“订单不足”的企业占比达到7成。企业订单以短单为主,排产2个月内的订单比例占六成以上,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市场,企业选择做短单、小单以规避风险。
绿色低碳产品在国际市场走俏,海外对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外贸“新三样”需求较旺,成为带动机电外贸的新增长点。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数据披露,上半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值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7倍、27.7%、57%。
“现在企业非常积极地到国际市场上去联络客户,我们商会每年组织企业参加海外超过100个国际展会。”高士旺表示,机电外贸企业在稳定发达市场的同时,也在加强新兴市场的拓展,并针对性地调整产品策略。“中小企业也通过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更直接地触达客户。”
洲博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广州外经贸企业协会会长吴文博告诉南都记者,2023年前两个月,协会调研了508家企业,仅约两成企业新增订单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7月初,协会又开展了一次调研,企业的出口预期有所好转,信心有所回升。但是,外需下降、汇率波动、部分国家签证受阻等问题仍然困扰企业开拓市场。
吴文博上半年调研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市场,服装、日用消费品等轻工类外贸需求呈增势。“我观察到一个新现象,中国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机构也开始出海到东南亚和欧美国家,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在海外进行本土化的直播带货,提前把货物备至海外仓。”
中国对新兴国家市场贸易进出口保持增势。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数据显示,广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增速较快。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数据披露,上半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7.4%,高出整体增速8.7个百分点。东盟是广东第一大贸易伙伴,上半年进出口达到6391.6亿元,同比增长3.6%。同期,对欧盟进出口4693.8亿元,对美国进出口4611.8亿元,分别同比下降0.6%、7.6%,两者都约占比12%。
此外,上半年广东对俄罗斯、中亚、拉美、中东的进出口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64%、48.4%、11.9%、9.2%。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梁思华 李竹 黄姝伦 实习生郑铭茵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