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经济半年报:下半年信心来自制造业房地产和消费恢复
7月17日,国新办举行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
此前不少机构预测,在去年低基数的情况下,二季度GDP有望达到7%左右。对于公布后的数据如何评价?下一阶段发展的信心来自哪里?如何打破目前“有效需求不足→价格下滑→信心下滑”的循环?政策该如何发力?中国在美国商品进口中所占比例15年来首次从第一位跌落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就此,南都记者专访湖北省统计局原副局长、省民进原副主委叶青,解读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
二季度GDP增速出乎意料
下半年信心来自制造业、房地产和消费的恢复
如何评价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走势?二季度的增速是快于预期还是慢于预期?发布会上,付凌晖回应,上半年GDP增速5.5%,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一季度4.5%的经济增速。“是含金量比较高的速度”。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通胀水平依然较高,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外溢效应突出。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彰显出强大韧性。
“二季度GDP增速6.3%,或为年内‘高点’”。叶青也坦言,这一数据低于很多机构的预测,在去年低基数支撑下,原本预计数值在6.7%-7.0%左右,或更高。他分析,一季度经济“开门红”,4.5%的GDP增速让很多人对二季度抱持了很高的信心,国外机构也纷纷调高预期。“二季度经济如此困难,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不过,“下半年会有好消息。”叶青分析,这一信心来自制造业、房地产和消费的恢复。当然,最关键的是对市场预期的回升。具体来说,今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恢复向好,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活力。前5个月,全国新设民营企业376.4万户,同比增长17.2%,较一季度增速快6.5个百分点。其中,新设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其占比分别为34.1%、13.9%、12.1%。住宿和餐饮业恢复较好。
值得注意的是,“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势头良好。叶青介绍,截至5月底,我国“四新经济”民营企业已超过2500万户。1-5月全国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215.0万户,占新设民营企业的57.1%。此外,上半年全国新设个体工商户增速也明显,共新增1136.5万户,同比增长11.3%。截至6月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19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67.4%,反映了经济活力的提升。
此外,资本市场表现也值得期待,叶青表示,截至7月14日,沪深两市共有681家公司预告上半年业绩,其中573家公司预喜(包括预增、略增、续盈、扭亏),占比高达84%。
2023年上半年消费数据。
价格下跌反映需求不足
专家建议加大财政支出、提高赤字率、继续降息
价格方面,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7%。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1%。今年以来CPI持续走弱,PPI已连续9个月负增长,价格疲软,社会上对于通缩的讨论也比较多。
发布会上,付凌晖再次回应,总的来看,中国经济目前不存在通货紧缩的现象,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尽管价格目前是阶段性处于低位,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这些相关指标看,中国的经济都不符合通货紧缩的条件。
他解释,从价格本身来看,今年上半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能源价格回落,带动国内能源价格走低。同时,国内车企降价促销、猪肉价格转降,加之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带动CPI涨幅上半年总体回落。
叶青分析,价格持续下跌背后反映出当前经济处在一个非常典型的需求不足局面,这主要体现在消费疲软和民间投资不振方面。“当前已经到了加大政策力度的关键窗口期,为此应构建一揽子的宏观应对之策。”叶青认为,这包括加大财政支出、提高赤字率、继续降息等,从而打破目前“有效需求不足→价格下滑→信心下滑”的恶性循环。
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成为后续政策的主要发力点。叶青指出,面对总需求不足问题,有必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发国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显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2022年政府负债率控制在50%左右,低于国际通行的60%的警戒线,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水平。从性质上看,我国中央政府债务相对较少,地方政府债务比较多,地方政府债务中一般债少,专项债多。
他建议,启动经济主要还是要以政府主导或支持的基础设施(包括“新、旧”和“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突破口。财政政策要做到真正积极,包括直接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输血补贴,中央财政在支出节奏和总量上可以有所作为,在稳定房地产投资、补充地方项目资本金等方面,借助更多政策性金融工具进一步发力。
货币政策方面,叶青建议应进一步降息,减轻居民和企业债务负担。叶青认为,近期央行已降息10个BP,幅度是不充分的。当前我国实际利率过高叠加宏观债务率高企,导致还本付息的成本压力较大,经济主体难以快速恢复,所以降息的幅度还可以进一步扩大。
他援引数据指出,政策利率下调可以带动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储蓄存款利率下降,资产估值上升。测算显示,如果政策利率下降100个BP,仅仅是节省现金流一项,就可以为居民、企业和政府节省1万亿现金流,并带来1.2个百分点的GDP增长;而如果政策利率降到0,相当于下降2个百分点,全社会利息下降约为7.1万亿元。
近期,包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多个国家部委,建立与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并密集召开相关企业座谈会或圆桌会,涉及民企、国企、外企、制造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了解经营情况和问题建议。对此,叶青认为,这些举措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建立良好沟通交流机制为后续完善或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摸底,进一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
他建议,要精准发力减轻企业负担。一些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成本压力依然明显。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2.6%,显示降本增效需求仍突出,助力经营主体降成本、纾困发展仍是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
2023年上半年外贸数据。
外贸突破20万亿元实属不易
要关注中国在美国商品进口中所占比例从第一位下降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出现变化。付凌晖介绍,经济增长由去年的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转为今年的以消费和投资拉动为主。
数据显示,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01016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114588亿元,增长3.7%;进口86429亿元,下降0.1%。6月份,进出口总额34883亿元,同比下降6.0%。其中,出口19898亿元,下降8.3%;进口14985亿元,下降2.6%。
对此,叶青评价,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符合预期。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是里程碑式的新突破。这一突破,是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全球贸易投资放缓的背景下取得的,也是在防疫物资和“宅经济”产品等前期“一次性拉动因素”消退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近两个月我国外贸增速出现了明显回落,出口出现了负增长。”叶青指认为,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仍处于高位,地缘政治冲突持续,短期外需回暖动力不足,我国外贸稳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但是,还是有亮点的,包括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不断壮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明显高于整体,大宗商品和消费品进口增速较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等。
从出口的国别来看,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中国在美国商品进口中所占的比例在过去15年来首次从第一位跌落,“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叶青说。今年1-5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金额为1690亿美元,同比下降25%,来自中国的商品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3.4%,比去年同期低了3.3个百分点,是1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比例已经被墨西哥和加拿大超越,中国降至第三位。“在政策主导下,中美出现贸易分割,正导致国际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叶清认为,如果美国实质性地减少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转而更多采购墨西哥和加拿大的产品,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可能会持续下降。
在经贸领域,近两年来,不少欧美国家炒作对华贸易议题,从“脱钩断链”到“去风险”引起诸多讨论。对此,叶青指出,“去风险”主要指两方面:经贸领域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寻求所谓“多元化”;希望限制部分领域的对华经贸往来,削弱中国在高技术领域和安全方面的能力。
他认为,无论是“脱钩”,还是换一个“去风险”的马甲,本质上都是服务美国的私利。叶青观察指出,一方面是美国政府声嘶力竭地鼓动企业与中国“脱钩”“去风险化”,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在中美关系经历复杂困难的时刻,苹果、摩根大通、通用汽车等美国的跨国大企业高管们纷纷访华,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更是强调“美中利益交融,如同连体婴儿彼此密不可分”。上述动向也说明外企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
采写:南都记者 陈秋圆 莫倩如 实习生余虹 发自北京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