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剖宫产6年干预6.5万次,“广州经验”或全国推广
9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研究团队在《PLOS 医学》杂志(PLOS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称,该中心研究团队在干预和控制广州市的高剖宫产率后,6年来(2008-2014年)全市累计减少65000次剖宫产,剖宫产率从干预前的42.4%下降到2016年的34.7%,并总结出系列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有望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推广。
图/新华社资料图(图文无关)
飙升的剖宫产率对母婴造成健康影响
根据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剖宫产率为36.7%,而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剖宫产率仅为5%左右。对比过去,国内的剖宫产率在30年间飙升了7倍。
广州市产科质量情况年报表数据显示,在2001年-2010年间,广州市的剖宫产率均在40%以上,“远高于WHO推荐的合理剖宫产率10%-15%”,负责该研究的团队负责人、广州出生队列研究室负责人邱琇博士告诉记者。
过高的剖宫产率会带来什么影响?据介绍,高剖宫产率不仅意味着更多的产妇要“挨上一刀”,并支付相对高昂的手术费,还可能导致孩子将来面临智力和健康的受损。
该研究称,在产后抑郁率方面,剖宫产产妇产后一年内抑郁率均高于顺产产妇;纯母乳喂养率方面,剖宫产产妇在6周到6月间的比例也明显低于顺产产妇。而经剖腹产出生的孩子在1岁的过敏率高于顺产出生的孩子,神经发育迟缓率高于顺产出生的孩子。
剖宫产率得到有效控制
在注意到过高剖宫产率带来的问题后,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出生队列和妇幼保健研究团队基于广州地区200万次分娩数据,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干预。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为干预前阶段,2010年10月(a)至2014年9月为第1阶段,2014年10月(b)至2016年12月为第2阶段。
据介绍,该团队通过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对产妇医疗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设备配备技术支持、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等方法,积极参与干预控制全市的剖宫产率。
记者了解到,在干预的过程中,该团队也遇到了不少阻力。“许多家庭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就选择剖腹产‘一刀切’”,据邱琇介绍,由于相关的医疗知识不对等,产妇家人往往根据自己或亲属朋友的建议做选择。
此外,一些家庭宁愿选择“良辰吉日”剖腹产而非自然分娩的现象仍存在。“这实际上是同时伤害了母婴二人。”邱琇表示。
但令人庆幸的是,除去个案,干预在总体层面得到了有效的成果。2008年至2016年间,总体剖宫产率下降,从干预前的42.4%下降到2016年的34.7% ;足月单胎首次分娩产妇的宫产率下降明显,从干预前的44.9%下降到2016年的27.4%;其余产妇的剖宫产率持平,从干预前的38.5%到第2阶段的39.8%。
而广州市此前也早已启动两轮广州市母婴安康行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剖宫产率下降到30%。
但30%的剖宫产率与WHO推荐的合理剖宫产率10%-15%相比,还是高出了许多。
“我们并不一味追求将剖宫产率降至15%,我们更希望的是在整体产科质量持续改善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让宫产率降下来。”邱琇表示,如何保证母婴产后以及未来的健康,才是团队更关注的重点。
那么,又该如何保证干预措施的安全性?该研究称,在干预期间(2008-2016年),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孕产妇死亡率(1 /100,000活产)由干预前的18.3下降至第2阶段的8.5,围产儿死亡率由干预前的7.3 ‰下降至第2阶段的5.2 ‰。
“数据证明,干预控制剖宫产率是有效并且安全的。”邱琇表示。
“广州经验”获得成功并有望推广
该研究称,通过回顾性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总结出了一套“广州经验”。
据邱琇介绍,在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和资源投入、卫生行政部门的有效督导、医疗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全社会的宣传动员下,目前,广州市已形成降低剖宫产率的全社会共识氛围。
此外,该中心积极整合全市优质产科资源,改善围产质量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改善围产质量的综合干预措施、宣传阴道分娩和分娩镇痛优点、培训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技能、设备和技术支持以及危重症救治中心能力建设等等。
“关键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到干预重点,”邱琇表示,团队看准以足月单胎初产妇为代表的主要人群、分娩量大剖宫产率高的重点医院、产科危急重症的早期识别的重要环节,用大数据分析找到安全有效的干预方式。
邱琇希望,这套“广州经验”能成功推广到全省甚至全国,让剖宫产率降下来,给母婴一个更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