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借“药械通”东风,构建大湾区一体化疫苗接种体系?
2020年-2022年,生活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数十万香港、澳门居民突然发现,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往返港澳与内地城市之间不那么顺畅时,一个大湾区内存在的三套不同疫苗接种体系也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最甚者,有家长为了带孩子回香港接种疫苗,要经历内地、香港两地累计28天的隔离。直至目前内地与港澳之间实现全面通关,为了回港接种疫苗依然舟车劳顿。
“港澳药械通”政策实施两年了,在医疗尤其是临床方面拉近了港澳和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的距离,在创新药物、器械临床应用上做到了同频共振。疫苗作为特殊的药品,能否搭乘这一便车?推进整个大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同质化,提高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生活港澳居民的疫苗接种便利度?
在2023大湾区(深圳)国际疫苗大会召开之际,南都教育健康事业部会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公共卫生二级主任医师王鸣,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基层医学会会长、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院长王家骥教授,来到了广东祈福医院进行调研。近两年来,这家医院已为超过1.1万港澳居民提供疫苗接种服务。此次调研,主要是探讨能否借“港澳药械通”东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疫苗接种体系。
年服务香港患者近十万人次
他们的迫切需求还包括疫苗
地处广州番禺西南部、毗邻广州南站交通枢纽的祈福新邨,共有三万余套住宅中,就长期居住着超过1万名香港居民。其中老年群体在此养老,青壮年群体在此创业、兴业,少年儿童则在此学习、生活。
广东祈福医院执行院长张涛表示,创办人彭磷基博士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故医院从设立之初就坚持按照国际JCI认证标准和国内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进行建设和发展。医院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005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实施后,全国政协常委高永文亲率13名港医北上广州,驻诊广东祈福医院为患者提供香港规范的门诊和手术服务。香港专科医生进驻内地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工作成为现实。
2020年至2022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香港医生进驻工作暂时停滞,但政策层面对于港澳医生拎包入驻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展医疗服务的便利度提升了。加上今年4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公布了第二批港澳药械通定点医疗机构名单,广东祈福医院成为机构之一。“医院目前已获批引进新型降脂药物——诺华创新心血管药物英克西兰(Inclisiran)。医院还申报了包含治疗黄斑变性(AMD)、糖尿病、淋巴瘤、睡眠障碍、听力障碍等疾病的新药和器械。‘港医用港药港械’在内地医院服务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将成为现实。”
由于环境契合香港居民的心理需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加上周边居住的香港居民又有着切实的医疗服务需求。广东祈福医院高峰年份为香港居民提供的医疗服务量接近10万人次/年。
“在这些港澳居民反馈的医疗需求中,反馈最多的还包括疫苗接种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医院的成人疫苗接种门诊建设和对整个祈福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建设。”张涛表示。
医院疫苗接种科护士长刘艳表示,自医院成人疫苗接种门诊开设起来后,截至今年4月30日一共接种54万剂次的疫苗。
在服务港澳台及境外居民疫苗接种方面,一共服务了29302人,其中香港同胞则为11436人。“在新冠疫苗接种方面,更多的香港同胞倾向于使用进口创新疫苗。对于接种国产的新冠疫苗的认可度也非常高。”
不同疫苗接种体系
给港澳居民带来的便利与不便
随着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疫苗接种量的攀升,疫苗接种需求的迫切,“一个大湾区,三种疫苗接种体系”带来的认知和操作上的差异也在不断放大。其中一些可以弥合,而有一些则因不符合内地的法律、法规则无法解决。
刘艳护士长告诉调研组,香港居民对于疫苗接种在哪个部位的认知和内地都存在差异。“我们广州,疫苗接种明确的就是手臂三角肌,但不少港澳人士在接种时就提出要打大腿。在查明了国家规定和说明书后,我们满足了他、她们的需求。”
再比如疫苗接种证明材料问题,港澳居民在接种后需要标识英文名的证明材料,以便于出国出境。这些也能通过给予中文证明括号备注英文名的形式来实现。
但诸如要求打新冠疫苗第五针加强针,要给适龄男孩子接种HPV疫苗,最多的就是在香港、澳门打过了当地上市的进口疫苗尤其是多联疫苗,后续内地接种时却发现没有上市该款疫苗,由此带来的序贯接种难问题。“此时,我们既不能建议其按照内地上市的相同国产疫苗接种程序重启一轮疫苗接种。政策上不允许、现实中也找不到香港、澳门上市,而内地没有上市的进口疫苗给他们打上后续针次。”祈福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龚彩霞主任表示,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建议其回到香港、澳门完成后续疫苗剂次的接种。
刘艳护士长表示,内地、港澳同时上市的创新疫苗在批准适应症、接种剂次、接种年龄上的差异也会给港澳居民在内地接种疫苗带来困惑。“此外,我们的预约制对于港澳居民也是有利有弊,因为简体、繁体差异和输入登录上的认知差,他们在使用APP或小程序预约时并不方便。”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香港、澳门居民对于大湾区内地城市提供的疫苗接种服务是非常满意的。这里的疫苗接种流程规范、专业,接种环境舒适、便利。
但体系上的差异,给基层公卫人员、港澳居民带来的不便也不少。
“归纳而言,疫苗接种体系上的差异,有内地和港澳都上市疫苗的适应症差异,也有预防同一疾病的上市疫苗方面的差异,也有预防同种疾病的疫苗接种剂次上的差异。而这些体系带来的差异,只能在更高层面通过构建更为趋同的体系来解决。”龚彩霞主任告诉调研组专家,以我国免疫规划当中的一类疫苗乙脑为例,内地是免费提供、必须接种,但香港根本就不用接种。“我们的随访服务建议香港家长来接种后,他们往往选择听从香港医生的建议,不接种。”
调研专家王鸣:
打破机制性障碍实现更大突破
作为一名老公共卫生专家,王鸣全程听取了发言,并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覆盖到民生的各个方面,尤其关注到人体健康方面,也为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更深入的合作打下基础。”
因为一个大湾区内不同的疫苗接种体系带来的同病预防不同疫苗,同病预防不同接种程序以及多联疫苗应用上的问题,在综合分析后可以说是“大同小异”。这就为在大湾区内为港澳儿童设立疫苗接种机构具备了必要性与可行性基础。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趋同的疫苗接种体系,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协调好粤港澳三地不同的免疫规划问题。“在我个人看来,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的前提下,粤港澳大湾区打破机制性障碍,在信息互通、资质互认、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是推动‘健康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我们也希望通过相关的调研、摸底、了解来推进这项工作,最终推进疫苗可预防疾病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科学防控工作,为打造健康湾区助力。”王鸣表示。
调研专家王家骥:
建议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试点
作为长期的公共卫生教育工作者,王家骥教授也对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疫苗防控体系工作表示关注。他说,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有约53万香港居民长期生活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生活在广东,除了17.56万未成年儿童外,还有将近9万名65岁以上长者老人。我们说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呵护,也应该将这部分老年群体、成年群体都考虑在内。
“为了促进港澳居民在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国家和广东省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举措,包括交通、金融、保障、医疗等方方面面。”
实施两年多且正在不断向前推进的“港澳药械通”政策能否将一些在港澳地区上市,在内地却暂未获批上市成熟疫苗纳入其中?通过药械通这个渠道进入大湾区非免疫规划疫苗范畴?
王家骥建议,“在大湾区内地九市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构作为港澳疫苗特别接种点,允许有需求的港澳人士在这些机构接种港澳上市的安全、有效的创新疫苗。同时注重创新疫苗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真实数据积累,挖掘优质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可能。为最终决策时是否有引进上市、产业化生产及纳入全国性免疫规划的可能提供依据。”
呼吁构建一体化疫苗接种体系
相关部门回应稳妥有序推进
针对目前“一个大湾区、两种制度、三种疫苗接种策略”带来的问题,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代表委员们在全国两会期间均有向大会提交建议、提案。以期助力健康湾区建设。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在回复代表建议时明确,由于疫苗的注册管理和技术评价不同于常规药品,实行比普通药品更严格的管理制度,目前暂未有港澳疫苗获批适用“港澳药械通”政策。下一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将会同中央有关部门与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保持密切沟通,根据三地的疫苗监管制度和实际情况加强合作研究和政策衔接,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回复多名全国政协委员相关提案时亦明确:鉴于疫苗的注册管理和技术评价指标不同于常规药品,为保证公众生命健康安全,将疫苗纳入“港澳药械通”政策尚存在政策和技术障碍,广东省药监局将积极完善“港澳药械通”政策制度,适时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请示。
策划:李阳尹来
统筹:王道斌黄海珊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伍月明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蔡文茵罗雪纯叶可可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