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专家梁晓峰:防疫重点在于“削峰”,需加强农村地区防控
为加强预防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探讨新形势下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由广东省科协、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指导,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主办的“2022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 广东公共卫生论坛”12月18日下午在广州举行。出席论坛的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疾病预防控制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梁晓峰表示,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广大农村地区要做好相应的准备,随着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增加,尤其需要做好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和相关药物、技术力量的下层。“当前疫情防控,第一重点是“削峰”,大家要做好防护避免感染,将感染峰值降下来;其次是医疗机构做好防控,最后就是强化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
“2022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 广东公共卫生论坛”18日下午在穗举行
当前防疫需做好三项工作
论坛缓解,梁晓峰教授以《直面新冠——公共卫生的准备、应对与恢复》为题在大会上作主旨发言,他分析梳理了三年来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策略和真实世界效果评价数据,在疫情研判上提出了当前的首要策略,即压制高峰、医疗应对和接种疫苗。他还以新冠疫情为例,分享了在面临新发传染病时,如何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应对能力,主要包括强化法治体系建设、完善管理体制以及优化和强化疾控中心的决策地位和功能等。
在这位公共卫生资深专家看来,针对当前疫情的防控工作,重点在于三个方面。其一就是削峰,每个人要继续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多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减少不必要活动尤其是人员密集场所活动。“国际国内的经验告诉我们,年轻群体往往因为年轻力壮,容易忽视防控,要实现削峰,年轻群体更应做好防护,减少感染和传播才能削峰”。他表示,应对当前疫情,其二则需要做好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力量储备。当前,医疗机构的作用非常突出。一方面,现有的医疗机构要做好应对措施比如药物储备、相关救治单元的建设,另一方面,轻症人员不要前往医院,减少医护人员压力。至于第三点,仍然是加强重点人群尤其是老年群体的疫苗接种。
梁晓峰教授表示,一般而言个人在感染一种病原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后,是会产生抗体的。比如麻疹,一次感染终身免疫,再比如流感,短期不会重复感染同一毒株。对于有市民反馈的重复感染问题,梁晓峰表示这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描述,需要理性看待。“新冠与流感相似,病毒持续变异,的确可能会出现持续感染现象。但对于具体的比例,还需要根据实际数据进行科学研判。”在他看来,一般建议感染市民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短时间内(至少半年)不需要再接种新冠疫苗也是这个道理。
很快进入春运时段,可以预见的人员大流动将启动起来。梁晓峰提醒,春节前后随着大量人群返乡过年,应特别关注农村地区疫情发展。“农村老人防护意识较弱,医疗条件相对薄弱,基层医疗机构和个人均应当早做准备,比如相关药物和防护物资的贮备,再比如重点加强农村地区老年人疫苗接种。”
专家学者共议公共卫生热点话题
本次论坛上,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疾控原中心主任王宇讲授《强化治疗、管理融合,提高肝炎防治覆盖率》。他在报告中提到,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是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我国法定报告最多的乙类传染病。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肝炎防治工作,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重要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相关防治要求。经过多年努力,通过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倡导“应检尽检、应治尽治”,推动医防结合、治疗与管理结合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我国有效地控制了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趋势,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疾控原中心主任王宇
清华大学健康研究院院长梁万年教授重点介绍了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卫生健康体系的内涵和构建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公共卫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体系,关键要实现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促进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带动医疗服务区域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最终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的总体目标。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作报告《从结核病防控看传染病流行的消除》。他提到,要加快加强结核病的消除计划:发现、诊断、治疗,及时对感染者给予一定程度的干预,通过疫苗接种、预防性治疗、扩大检测范围和加强耐多药研究等一系列举措,将结核病等传染病,控制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张周斌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张周斌为论坛作《公共卫生传播与沟通》的报告,他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指出,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来说,政府部门与媒体达成有效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坚定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还能引导舆论向正面积极的方向,减少恐慌发生,为事件得到妥善处理赢得时间。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科记协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