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獭现身的广州南沙湿地:为越冬候鸟打造“三室一厅”驿站
近日,广州南沙湿地迎来了一位许久未见的客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獭。南沙湿地景区工作人员万珺告诉南都记者,前不久湿地讲解员正乘坐游船经过芦苇荡,看有个小家伙在河中飞速游过,引起游客欢呼。经省林业专家确认,这个小家伙是欧亚水獭。
作为淡水和沿海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和关键物种,水獭在南沙湿地现身,也是这里生态环境良好的印证。近日,又到了候鸟飞抵南沙湿地越冬的日子。南沙湿地也为这些南下的候鸟打造了“三室一厅”的驿站,用精心准备好的环境迎接它们的到来。
广州之肾
10月的广州,秋风渐起。在南沙湿地,已开始有候鸟飞抵越冬。
它们时而在浅滩上觅食,时而在芦苇丛上盘旋飞舞,时而排成队列,飞向高处。黑翅长脚鹬迈着长腿在浅滩上踱步,野鸭则没有那么怕人,在离观鸟平台较近的地方寻觅食物。
南沙湿地位于广州市最南端,地处珠江入海口西岸的南沙万顷沙镇十八与十九涌之间,占地面积约10000亩,是候鸟东亚泛太平洋迁徙路线重要驿站和食物补给地。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围海造田“围出来”的区域。当地市民发现,渐渐地,这里出现了红嘴鸥的踪影。后来,南沙湿地在此建立,它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周边地区起着防风消浪、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被誉为“广州之肾”。
万珺介绍,由于南沙湿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路线上,这里每年11月至来年3月都会迎来越冬的“客人”。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南沙湿地观测发现的鸟类有185种,数量超过10万只。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和白尾海雕,以及1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2年上半年,南沙湿地监测到的黑脸琵鹭达到了62只,数量再创新高。
鸟类增多,依托于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作为湿地,红树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南沙湿地目前有真红树和半红树两大类,其中真红树有11种 ,包括常见的木榄、秋茄、桐花树等,半红树4种,包括银叶树、海芒果、水黄皮等。
其中,真红树只能在潮间带环境生长繁殖,是一种胎生植物。而半红树在陆地和潮间带上均可生长和繁殖后代,一般生长在海堤边缘。
这些植物体内多数含有大量单宁,单宁遇到空气会被氧化变红,其木材常呈红色,从树皮中提炼出的单宁可用做红色染料,“红树”之名由此而来。
打造“三室一厅”家园
对长途跋涉后已十分疲惫的候鸟来说,觅食及休息十分重要。
为迎接它们的到来,南沙湿地打造了一个“三室一厅”的候鸟家园:红树林是小鸟们的“卧室”,芦苇荡、荷花池是它们休憩玩耍的地方,浅滩区则是候鸟的“海鲜自助餐厅”。
事实上,为了让候鸟们拥有更好、更符合自身生存习惯的环境,建立之初,南沙湿地便对区域的划分及园内植物的种植进行了规划。万珺解释,“鹭鸟更喜欢住在红树林中高大的树杈上,鸭、雁等鸟类更喜欢芦苇荡区域。这也与它们的天性有关。”
为对候鸟们进行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带给它们的干扰,同时观察它们的情况,南沙湿地将两个观鸟平台设置在了浅滩区域的边缘。平台使用竹子搭建,还在外围种植了爬藤植物,以便更好地进行“伪装”。观鸟平台仅在11月至次年3月对游人开放,想要前往必须乘船。
同时,南沙湿地在浅滩区设置了水泵等水位控制设备,保持该区域低水位,方便水鸟站立。在候鸟归来前,他们还会进行水产增殖放养,以保障候鸟归来有足够的食物来源。
为了保护这里的红树林,南沙湿地还专门在红树林边缘打下了一排松木桩。万珺表示,这排松木桩的好处多多:“湿地的河床容易水土流失,从而导致河道清理频度增加。打了松木桩后,水土得到稳固,河道的清理频次便可降低。”
松木桩还可以帮助红树林抵抗台风。“以往台风过来,树木就成片地倒,我们需要补种很多。”万珺说,松木桩打下后,有助于红树根系的稳固,提升它们板状根系“抓地”的能力。
建艺术连桥为游客科普
经过数十年发展,南沙湿地已成了不少家庭出游的选择。
为更好地对游客普及相关知识,南沙湿地除现有的科普展板外,还搞起了活动,让游客们可以“承包”整座鱼塘,体验在泥地中“满地找鱼”的乐趣;在湿地的草坪上搭起帐篷,听着鸟叫入眠;举办亲子研学课堂,让父母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与玩耍。
2022年,南沙湿地已通过建立艺术连桥,将湿地一期区域及二期区域打通,方便游客不出景区便可穿梭浏览。
在艺术连桥上,南沙湿地计划定期开展艺术创作活动。目前,已在艺术连桥上设置了彩绘,描述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路线中的部分鸟类。同时,连桥两侧已设立科普牌,设置了打卡拍照的装置,为游客进行科普的同时,增加他们的游览趣味性。
接下来,南沙湿地还计划围绕观鸟区域,在不影响鸟类活动的前提下,打造新的观鸟平台,以便让更多游客体验到观鸟的乐趣。
保护湿地环境的同时为游人进行科普教育,让保护环境的理念根植于人们心中。万珺向南都记者表示,在此背景下,南沙湿地中水獭的出现,或许也是对这里生态保护的一种肯定。“水獭能来到,至少说明这里的水质及环境不错。有可能的话,我们也希望通过科研机构,对南沙湿地是否有水獭定居进行进一步研究。”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杨天智
摄影:实习生 杨文清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