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学城园区打造“三个生态”,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高质量创业就
2016年获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以来,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城园区(含广州国际生物岛,下称“科学城园区”)聚焦高校毕业生群体,积极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发展生态和公共服务体系。
当前,科学城园区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专项行动,培育了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该园区通过打造“三个生态”,产业链企业融通创新生态体系初具雏形,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创业就业机会。
优化营商环境激活专精特新企业创造力
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特征,是中小企业中最具活力的群体。
目前,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迅速成长壮大:方邦电子高性能电磁屏蔽膜打破国外垄断,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禾信仪器实现三项质谱核心技术突破,入选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这些企业也成为在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促进高质量就业过程中积极创新的主体。
四年来,该区共培育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8家;其中4家成长为“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家成长为“单项冠军”产品企业,占全市的70%;仅科学城园区就聚集民营及中小企业超过2万家,从中遴选“瞪羚”企业280家,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
此外,该区积极支持有实力的专精特新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部分产业化协作工作。例如,禾信仪器从幕后走向台前,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共同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规划建设质谱技术研究院、质谱产业研究院、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科学仪器企业孵化器等,构建质谱行业新生态。
“如果说创新驱动要站在‘小巨人’的肩膀上,那我们要让‘小巨人’站在营商环境的肩膀上。”黄埔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杨元师表示。
为此,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首创“项目全流程管控服务”模式;将专精特新企业项目列入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指标;全区累计协助中小企业获得上级产业化专项扶持超过25亿元。在政策兑现方面,2021年黄埔区财政共安排相关资金超100亿元,政策兑现工作创新经验被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作为典型材料印发,是全国首家区级单位获此荣誉。
“这就稳住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生态底盘’。”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粤港澳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谈道。大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生态圈,需要该区的专精特新企业充分激发技术竞争实力和活力,有资本和资源引进高技术及吸引专业人才,拿到行业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龙头引领+企业抱团”构建融通发展生态
位于科学城园区的明珞装备是国内领先、华南区域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汽车高端制造装备供应商。在园区内,依托这一行业“大哥大”头部资源所建成的汽车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数据服务平台免费对第三方应用开放,能够对不同汽车工业领域的自动化生产线进行数据采集、解析和加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这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创新实施“双链制”的缩影。该区通过“龙头引领+企业抱团+平台赋能”赋能融通生态,支持金发科技、视源电子、明珞装备等“链主”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其行业引领作用,建设融通发展平台,为上下游配套产业企业和关联产业企业提供集技术、信息、数据、运营融通等于一体的融通服务,构建起“产业链齐全、应用链齐聚、价值链齐备”的产业融通发展格局。
在“双链制”下,由区领导挂帅13条重点产业链“链长”,每条产业链都由“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形成政企联动、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打造规模化产业链群梯队。
“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主要是指推动科技全链条融通创新,建设产业技术协同开发生态;搭建多层次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自主创新产品应用生态;强化产业链关键企业培育,建设行业自律协商共治生态。”科学城园区相关负责人总结了企业融通发展的“三大生态”。
有了发展的舞台,更重要的是突出创业带动就业主线,使实现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协同发展的“微生态平衡”得到进一步优化。为此,该区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培育更多产业链关键企业,提高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就业带动力。
今年以来,该区已基本形成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产业三大特色融通发展生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增市场主体3万家,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00人以上,在推动龙头企业在研发、供应链等环节与中小企业加强合作的过程中,拉动中小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
创新孵化运营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最早集聚地
“孵化科技成果”是双创基地的重要使命之一。
为此,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积极探索孵化器发展新路径,将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作为经济结构和方式转型的重要抓手,持续完善孵化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大孵化”集群效应日益显现,开发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孵化器建设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目前科学城园区已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打造了一条“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完整孵化链条。
截至2022年4月底,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13家、专业化众创空间63家,孵化器总面积超500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1家,各类创新创业基地已进驻企业1748家,带动就业人数22626人。
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投资、广东省科技厅建设、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的广东拓思软件科学园负责人介绍,该园区构建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企业成长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双轮驱动”孵化服务体系、以“创业投资基金”为助推器的新型孵化运营模式,成为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和高科技人才聚集、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的示范基地。
近年来,类似广东拓思软件科学园这样勇于探新路的区内孵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从过去单纯追求“量”的增长,过渡到现阶段实现“质”的提升。
2021年,8家孵化器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20年度考核评价中被评为优秀,数量连续八年位列全市各区第一;在2022年科技部公布的国家级孵化器名单中,全省26家,全市13家,广州开发区就占了5家,位列全省及全市各区第一。
同时,该区加快构建“1+1+3+N”湾区创新共同体,成为2021年全国唯一同时新增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双创”示范基地。
孵化器的一大优势是集聚了一批最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了新产业新业态最早的集聚地。如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洁特生物等“明星”企业,朗圣药业等“老牌”企业都来自于孵化器;广州国际生物岛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级孵化器,现有逾200家生物科技企业落户。
多元化融资与多层次人才共同“撑”双创
在产业链互联企业融通创新微生态体系初具雏形的同时,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有关部门持续优化更适于创新创业的金融和投融资环境。
首先,该区优化创新创业财税扶持,落实落细产业政策、专项政策,为创新创业企业度身定制扶持政策。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10条”新设成长条款,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做强做优。
其次,该区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突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特色,建立覆盖种子轮、VC、PE、IPO全链条的投资生态圈。
同时,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不断创新金融支持方式。目前,该区共培育上市企业71家,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国家级经开区第一。
搭建创业融资新模式,离不开专利证券化工作的开展。该区发展专利质押融资,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形成“创新研发投入—运营—资金回笼”的良性循环。
除了金融活水的浇灌外,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积极吸引院士专家、高层次专业人才汇聚,促进青年创新人才创业就业。该区加快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落实“美玉10条2.0版”等系列政策;升级“上管老、下管小”服务品牌,建设“零跑动”一站式人才政务服务大厅等,打通人才强到科技强、产业强的通道。
科学城园区深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聚焦高校毕业生群体,积极畅通高校毕业生供需对接渠道。具体举措包括发挥“黄埔人才指数”大数据系统、“千企百校”校企合作平台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信息与纳入企业岗位需求实现精准对接等。
此外,该区还开展大量工作,完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例如,承担同类技术项目中试和产业化配套协作工作,降低中小企业研发、试制成本,促进吸纳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持续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发挥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作用,开展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等。
在带动就业方面,2021年至今,科学城园区通过产教融合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该园区规划建设了智能制造、区块链等7个产业学院,共4000平方米实训场所,同时推出双创实战基地、双创成果转化平台等服务场景与创新服务产品。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李鹏程
【作者】 李鹏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