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信息分类
当前位置:爱羊城 > 热点资讯 > 广东头条 >  截至2021年10月,广东省累计进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

截至2021年10月,广东省累计进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

发表时间:2021-12-20 12:42:07  来源:网友上传推荐好文章 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浏览:次   【】【】【
截至2021年10月,广东省累计进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超过47万人。10月29日,中山一院和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了器官捐献的专项基金。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与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发起了器官捐献志愿者招募。

广东已有逾47万人完成器官捐献登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王东平在“人生,应当有志愿”的直播分享会上讲述器官捐献的故事。

“器官移植只是一项技术,而器官捐献,却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文明。”12月5日,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王东平在第十一届广东公益志愿文化月系列活动“人生,应当有志愿”年度分享上讲述了广东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以及器官捐献的重要性。

截至2021年10月,广东省累计进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超过47万人。10月29日,中山一院和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了器官捐献的专项基金。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与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发起了器官捐献志愿者招募。

器官移植是许多家庭的希望

需要移植器官的,往往都是终末期的病人。“乙肝肝硬化的病人,肚子大得像怀孕一样,其实里面是大量的腹水。急性肝衰竭的病人,今天还在和你说话,明天你可能就见不到他了。肿瘤病人你拖一周,肿瘤长一周,你拖一个月,肿瘤长一个月。”见证过无数病人的病痛与等待,王东平说,每一个终末期病人的背后,都是一个挣扎在生与死边缘的家庭。而这些病人家庭唯一的希望,就是器官移植。

王东平介绍,从技术来讲,器官移植被誉为20世纪医学皇冠上的明珠,也被公开学术刊物认为是20世纪医学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自从有了器官移植,很多人多了一分生的希望。但自从有这项技术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供体不足的问题。

“我们国家每年约有30万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需要器官移植来挽救生命,但是我们现在只能做2万多例,器官短缺是制约国家器官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在今年广东省人体器官捐献行为倡导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上表示。

因此,对于王东平等器官移植科医生而言,每一次手术机会都弥足珍贵,每一次移植都重任千钧。为了提高那么一点点的移植成功率,他们总是绞尽脑汁,如履薄冰。

创新移植技术缓解器官供需矛盾

“临床医学和其他学科很不一样的一点,就在于我们自身创新的动力,往往是源于创新的急迫性。如果说这些年来,我们取得了一些受人瞩目的成就,那也是被刻不容缓的现实条件‘逼’出来的。”

王东升回忆起了十几年前的一次大胆尝试:2007年1月,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团队将一个成年的尸肝分成具有独立功能的两块,左外叶部分移植给了一名12岁的胆汁性肝硬化患儿,而另一半的右三叶部分,移植到了一名原发性肝癌成人患者体内。

把一个人的肝分给两个人用——就算他只是一个小孩子,够用吗?面对这些疑问,王东平解释道:“肝的再生能力非常强,移植肝在体内一两个月就能长成正常肝的90%大小。”

团队在最早想到“一肝二受”这个方案时,认为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践起来,依然有很大的难度。人体内的每个肝都有四根维持肝活力的管道———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和胆管,一个供体肝上只有一套,要如何把它变成两套,分给两个人用?

这些管道像树枝一样会有分支,一根粗血管会变成两根细血管,当时团队解决的办法就是,切供体肝时,就从这些分支处来切,变多出一套管道来。“这可不像切豆腐那么简单,肝里面有许多静脉,我们是通过造影评估了解其走向后,非常精细地一点点切开。”王东平表示,这种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供肝,从而缓解器官供需的矛盾。

这次手术最后成功了,也成为了华南首例“劈离式肝移植”手术。近年来,中国每年劈离式肝移植,开展例数在百例以上,有了明显的发展。今年的11月29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完成全球最高龄劈离式肝移植手术。志愿者捐献出的一颗珍贵肝脏,同时救助了一位82岁高龄的患者李伯和一位9月大的婴儿小宏。文献检索显示,李伯成为全球劈离式肝移植的最高龄肝移植受者,相差82岁的两人也成为全球年龄差最大的一对劈离式肝移植受者。

器官捐献仍有困境

“创新,的确是解决器官有限性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能解决的问题也是很有限的。”王东平表示,到现在,我国肝移植累计总数已超过2万例。手术技术和条件越来越有底气赶超国际顶级水平,但在供体器官捐献方面,却一直是个短板。

在中山一院内,有专门负责器官捐献的部门。在王东平看来,部门中工作难度最大的,是供体协调员。首先,协调员时刻关注着医院有合作的供体提供机构,比如合作的医院,比如网络捐献信息系统。当发现有可能合适的供体,协调员要过的第一关,是说服对方病患的主治医师。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医生最懂得器官捐献的重要性,所以这一层沟通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障碍。其实不然。医生也会考虑,做这件事时,他需要承担的风险。”王东平解释道,因此在器官捐献过程中,有一个评估环节必须由持有相关专业证件的专家,来评判供体的提供者是否处于脑死亡或是心死亡状态。很多时候不能确定,那就只能放弃这个供体。也有很多时候,好不容易可以获得供体,但供体的状态、健康程度比预想的情况差,也会导致供体捐献失败。

但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都比不上来自病患家属的阻力大,在供体协调的过程中,王东平与其他器官移植科的医护们经常劝说供体家属,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亲人的器官,原本是要被烧掉的,现在,它可以以健康的方式、以活生生的生命的方式,存活于另一个人的体内,这不是更让人得到安慰的一件事吗?

中国器官捐献数量和捐献率虽逐年增长,但与国内患者的巨大需求相比相距甚远。王洁夫认为,导致器官移植供求失衡的原因,除了受传统文化、(器官)遗体捐献法律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之外,社会在行为倡导、人文关怀和激励救助方面依然存在需要完善的空间。

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广东居全国前列

截至2021年10月,全国累计进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超过394万,而其中广东省就有47万余人,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位居全国前列。这些器官捐献志愿者中,就包括了今年刚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谢惜丹。而她曾经是一位器官受捐者。

23岁那年,一张尿毒症的诊断单摆在了谢惜丹的面前,宛如晴天霹雳。从那以后,她不得不靠透析维持生命,器官移植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否等到合适的器官,心里也很怕。”在排队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她深入了解了器官捐献相关知识及流程。2015年,她做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2018年8月,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谢惜丹终于筹足手术费用,成功完成肾移植手术。此后,她经常以自身经历向身边人介绍器官捐献,鼓励大家进行志愿登记。

“我不知道那个人(器官捐献者)是谁,但我很感谢他,因为他,我才能站在这里,我更有义务把这份大爱传递,让爱循环。”在广东省人体器官捐献行为倡导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上,身着干练西服套装、已成为一家婚庆策划店老板的谢惜丹说道。

今年的10月29日,中山一院和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了器官捐献的专项基金。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还与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发起了器官捐献志愿者招募。如今,市民通过“i志愿”系统,就能进行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据王东平介绍,这个合作开展至今,通过“i志愿”登记的器官捐献志愿者人数已达5961,其中仍为登记状态的5747人,取消状态214人。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通讯员 岳青

转自:南方都市报


以上为您带来的“截至2021年10月,广东省累计进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全部内容,更多敬请关注爱羊城(公益网站)!
说明:网友转载此文是出于公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爱羊城系信息发布平台,爱羊城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