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举行“世界艾滋病日”活动 专家谈艾滋自愈
南都讯12月1日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1日上午,由广州市白云区卫生健康局主办,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开展的“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防“艾”宣传活动,在广州市白云区嘉裕太阳城广场举行。
“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防“艾”宣传活动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数据,2020年,全球大约有376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而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个数字可能还会增加。
活动现场,发起了红丝带线上传递接力活动,科普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与防治。
当天晚上7点半,“科学推动艾滋防治,终结歧视,终结大流行”高峰论坛在南方医科大学校园举行。来自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专家教授讨论并分享了艾滋病防控现状与新变化,还探讨了自愈病对未来攻克艾滋病治愈难关的意义。
“防艾”形势仍严峻
男性和青壮年感染为主
当前,艾滋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据白云区疾控中心数据统计,今年白云区艾滋病疫情仍在增长。今年1-10月新报告病例数354例,较去年同期(305例)上升16.07%,累计报告存活病例为3298例,居全市首位。
白云区卫生健康局二级调研员李发仁指出,近年来,性传播途径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其中男男同性传播比例持续超过异性传播。
“我区艾滋病疫情以男性和青壮年感染为主,逐步向女性、学生和老年人群体蔓延,我们的防控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白云区人多地广,外来务工人员多,人员流动复杂、城乡接合部多,高校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艾滋防控的难度。
比如,一些从农村来的务工人员,大多处于性行为活跃期,但又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且流动性大,他们一旦感染HIV,病毒有可能随着其流动足迹蔓延。
免费筛查、哨点监测
白云区推动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
早在2015年5月,白云区就启动了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与公共娱乐场所签订艾滋病防治责任书,对每间公共娱乐场所进行防治知识宣讲,免费发放安全套,实现艾滋防疫关口前移
相关负责人介绍,白云区建设了“四位一体”的病例管理模式:医疗机构做好HIV抗体阳性告知服务,疾控中心及时介入转介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定期健康随访服务,落实社区关怀,定点治疗医院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
针对老年人、学生和流动人群发病率上升的情况,白云区在这些重点人群中,推行免费筛查、宣传教育等服务。同时开展艾滋病哨点监测,其中包括吸毒人群。
为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目前,白云区已建立52家具备HIV抗体筛查资质的医疗机构,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医院均可为居民提供专业、便捷的HIV咨询和检测服务。
同时结合当下网络流行的优势,对全区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开放“查呗”微信小程序,可为居民提供专业、便捷、免费的HIV咨询和预约检测服务。
据白云区卫生健康局二级调研员李发仁介绍,为进一步扩大HIV抗体筛查检测的覆盖面,白云区利用基本公共卫生老年人健康体检工作、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性病门诊以及暗娼干预工作等增加HIV抗体检测项目,全年累计检测数521968,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治疗。
在治疗上,白云区将进一步加强辖区艾滋病定点治疗医院-南方医院的抗病毒治疗工作,不断完善和优化治疗流程,加强多学科合作,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诊疗服务。
种种措施下,白云区艾滋疫情,上升趋势有所遏制。数据显示,2019年白云区1-11月新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下降9.01%,疫情总体有所下降。
防艾需全民参与
接力传递红丝带
艾滋病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缺乏艾滋病防治知识,是终结艾滋病大流行路上的绊脚石。
比如,由于多数老年人缺乏艾滋病性病相关防治知识,认为已经不具备生育能力的他们,在性生活上无需再采取安全措施,导致近年来老年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持续上升。
据中国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60岁及以上男性HIV阳性新发病例比例由2010年的7.41%上升到2020年的18.21%,老年群体成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报告数快速增长的群体之一。
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
同时,直至今日,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歧视依然存在。人们经常误以为就餐、拥抱等日常接触也会传播病毒,因而谈“艾”色变,害怕与艾滋病患者接触,甚至对患者的品德指指点点。
旁人异样的目光让艾滋病患者逐渐远离人群,还有许多人担心被歧视,不愿就医。为此,白云区在线上发起红丝带传递接力活动,呼吁各位居民把艾滋病防治知识传递给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起接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消除对艾滋的恐慌心理。
现场还进行了防治艾滋病的有奖问答环节。 医生现场提供艾滋病咨询、义诊活动,为居民答疑解惑,引导大家正确认识艾滋病。
青年学生发病率逐年提升
防艾知识进校园
全方位开展校园防艾宣传工作,也是白云区艾滋防控工作的重点。
2011年起,青年学生艾滋病新发感染数以每年约30%的幅度增长。近年来,15-24岁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的年报告数均在3000例左右,其中90%以上是通过性接触途径传播。
青年学生缺乏相关防护知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容易一时冲动,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因为群体的特殊性,一旦感染,可能将引起一波小流行疫情。
白云区辖区内高校汇聚,防控不易。2019年,白云区新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下降9.01%,但仍在高发水平,其中部分学校疫情仍持续增长。
截止11月底,白云区已对辖区内约二十所院校开展艾滋病专题讲座,覆盖学生人数超10000人。
12月1日当天晚上,“科学推动艾滋防治,终结歧视,终结大流行”高峰论坛,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举行。活动现场组织白云区高校学生现场观看,并同步实况直播。
论坛上,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部副部长蔡衍珊强调,艾滋防控,青年人应该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例如,发生高危性行为后,应在72小时内服用艾滋病阻断药。服药越早,阻断效果越好。连续服用4周,可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广州市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科主管医师刘杰伟、南方医院爱心门诊医生余涛则向学生科普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艾滋病暴露前后预防。
专家还表示,若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也不必过分担忧。事实上,随着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断涌现,治疗效果得到有有效的保证,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命传染病转为“慢性病”,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以预防,可以控制,可以治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一科主任、主任医师陈谐捷指出,新药、新方案不断涌现,提高了全世界HIV感染者的生存概率和生活质量。甚至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研究,也有初步进展。
“2例自愈病人的出现,为功能性治愈艾滋病,提供了更多依据与思路。”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科学家可以攻克艾滋病治愈的难关,实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
采写:南都记者蒋模婷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陈婉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