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六年大变化:GDP年均增长7%,创造全市40%工业产值
8月29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黄埔区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下简称“本次党代会”)举行。
本次党代会全面回顾区一届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发展成就,并提出未来五年工作总要求。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亚伟出席会议。黄埔区委书记陈勇代表区委向大会作报告。
六年发展历程跃上报告纸面,浮现出“黄埔号”发展列车全面提速的情景。
作为广州拼搏奋进的一员“改革闯将”,自从区一届一次党代会以来,该区攻坚克难、攻城拔寨,以占广州市6.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40%的工业产值、1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7%的税收收入,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黄埔奇迹”。
六年来,全区GDP年均增长7%,2017年至2019年增速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20年克服疫情影响逆势增长4.1%,今年上半年增长16.1%,连续三年4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广州开发区排名稳居全国第二,黄埔区始终位居全国百强区前列。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建设,新兴产业林立,该区更以大手笔启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核心承载区建设。
六年来,黄埔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创造性提出“四区四中心”发展战略,从北到南实现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大跃升。
知识城聚焦“在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上下功夫”,成为知识经济样板之城;科学城聚焦“五年大变化”,成为广州总部经济最为集聚、创新活力最为强劲的区域;黄埔港聚焦“古港”“良港”焕发新活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全面启动,黄埔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扎实推进珠江黄埔段沿岸高质量发展;生物岛聚焦高端生物医药研发,集聚阿斯利康、百济神州等生物医药企业500多家、院士项目20多个,闯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第一梯队。
吊塔林立、机器轰鸣,勾勒出黄埔热火朝天的建设画卷。黄埔区主动谋划全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率先启动决胜三年完成旧村拆迁任务,推动产业化和城市化有机融合,打响了城市更新活化的战略大决战。
一览发展“成绩单”,站稳发展新起点。黄埔是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主战场、先进制造业主阵地、科技创新主引擎,理所应当赓续“闯创干”的精神,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数”读黄埔六年大变化
● 国企资产突破3000亿元、增长近5倍,在全省率先成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
● 广州高新区排名跃至全国第六,科技创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 率先创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培育孵化科技企业近5万家,集聚专精特新企业达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100家,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市企业总数稳居全国开发区第一。
● 落地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航空轮胎动力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超30家、高端研发机构1000多家,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占全省2/3。
● 引进103名院士,集聚高层次人才1151人,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 先后引进GE、百济神州、龙沙、诺诚健华等优质项目近1000个,500亿级以上项目6个,百亿级项目超30个,成为华南地区投资最密集的地区,荣获“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
● 规划建设八大价值创新园区,集聚千亿级企业1家、500亿级企业2家、百亿级企业15家,形成汽车、电子、能源等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等四大500亿级产业集群。
● 连续2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18条黑臭河涌实现“长制久清”,获批全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开通运营6条地铁、建成有轨电车1号线,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