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只用一个多月就把疫情清零 这次疫情防控有什么经验
今天上午,广州本轮疫情的最后6名确诊患者出院,实现在院感染者清零,无死亡病例。
说实话,一个多月对广州来说真的有点长了,时间上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看后来深圳东莞不也遭遇 Delta变异株攻击,但短短一周就控制住了。
问题就在于广州前期松懈大意了。当然,不排除这是国内首次遭遇 Delta变异株的正面攻击,而且爆发的地点在于熙熙攘攘的荔湾社区,早茶餐饮传播这一点也正中病毒下怀。
尽管前几天,专家说早在爆发的时候就掌握了传播链路,但依然造成了广州多区、广佛双城的影响。5月21日首例郭某确诊,26日排查出宋某,这几天的疏漏有多少感染已经发生。
但显然,广州 6月开始高度重视,为了防止疫情扩散,采用的方法也更加决绝和不惜人力了,全市全员核酸这种做法还没有多少个城市能做到,这就是大城市医疗系统的魄力。
如果真要说这次疫情防控有什么经验:
一个是核酸检测,核酸一次不行,那就做两次,这是最费人力、最笨拙,却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个就是密接隔离与精准防控。与前两年相比,国内散发病例的出现不再是封城,你会奇怪,明明一样在广州,荔湾和天河却是天壤之别的待遇,天河大部分上班族表示从未因疫情休过一天假,但荔湾的居民苦不堪言。
这要归功于密接隔离与精准防控。这两点经验在之后的深圳东莞身上可以看出成效有多大。
当然,Delta变异株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你总有一天能控制住它,但如果前期不能够采取快速精准的方式控制,后续需要花费的人力经济是几何倍数增长的。
广州就在前期的大意上吃了这个暗亏。
好在疫情已过,吃一堑长一智,踩过的坑变成了垫脚石,是非功过也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千帆过尽,最紧要的还是要开心生活。
而在疫情的总结上,广州也做了不错的示范,这一点是值得称赞的。
中国疾控中心周报发表了来自广州 5-6月新冠 Delta变异株(B.1.617.2)暴发的传播动态。
报告显示:
5月 21日,广州市荔湾区 75岁妇女首例确诊(于 5月 18日出现症状),在接下来的 10天里导致了 5代传播。
截至 6月 23日,广东 4个城市(广州、茂名、佛山、湛江)共发现 167例本地病例。已发现的病例与在印度 Delta 变异株 (B.1.617.2) 高度同源。
根据 24个传播链明确的集群,最初的 68例感染调查了关键传播参数:
① 潜伏期(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段)
② 隔代时间(GT,原发病例与继发病例的感染间隔)
③ 连续间隔(原发病例和继发病例症状发作之间的间隔)
结果显示:
① 平均潜伏期为 4.4天 [95%置信区间(CI):3.9–5.0];
② 平均隔代时间为 2.9天(95% CI:2.4-3.3);
③ 平均连续间隔为2.3天(95% CI:1.4-3.3);
④ R0(基本再生数)为 3.2(95% CI:2.0–4.8);
⑤ 流行增长率(r,流行病的传播率,r =[R 0 -1] /GT) 暴发早期每天约为 0.76,比以往流行毒株的发现高出约100%。
⑥ 64.7% (44/68) 的传播事件发生在症状前阶段。(这也是我不断强调的广州前期的疏忽导致疫情控制延长)
(A)167例新冠病例的感染曲线;
(B)潜伏期、隔代时间和连续间隔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 (SD) 和95%置信区间 (CI);
(C)连续间隔的直方图,以及潜伏期、隔代时间和连续间隔的分布;
(D)5月27日-6月23日在广东实施了严格干预下新冠流行的有效繁殖数(Rt)。
传播参数表明:
抑制这种突变病毒的快速传播和隐性传播是重中之重。
简单总结:对于 Delta变异株,一定要快、准、狠。
快:一旦出现,迅速行动,千万不能松懈麻痹大意;
准:密接排查&精准防控,不漏掉任何相关人员和地点;
狠:捅嗓子、戳鼻子,一次不够就两次三次以至于10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