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轮谈判过后,白云山深处这个30年老违建群19日开拆
很多人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广州白云山,但你知道白云山深处有一小山岗名叫“大钵盂”吗?
提起这里,部分越秀区公务员可能顿感头痛,“违法建设”和“地质灾害”都和这个地方有关。
2019年,广州拟拆除4500万平方米违建“还绿于民”。6月19日,施工工人对“大钵盂”山腰18栋违法建设开拆。消息传出,当地基层工作人员感叹,“隐患解除的日子快到了!”
“大钵盂”在哪?为何小山岗会充斥违建?如何通过沟通协调让“历史违建”得以拆除?违建倒下后的“大钵盂”将作何用途?
云山深处“大钵盂”,曾有“七十二家房客”景观
记者从白云山南门行至半山腰,发现有多栋建在小山岗上的房子,这就是传说中的“大钵盂”。
“对于不少人来说,‘大钵盂’就是他们曾经的‘家’。”越秀区登峰街道党工委书记卢志刚讲述着这里的故事。
据悉,和白云山大部分山岗类似,“大钵盂”原本也是一片翠绿的小山岗。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有当地西坑村村民在小山岗上建房;紧接着,非当地村民也发现了这个地方。通过自建、合建、买卖等方式,小山岗逐渐建成了如今18栋无合法权属证明的房屋。
2018年9月统计,本村村民和外地租户在内,18栋违法建设有400多名居民居住,形成白云山内少有的“七十二家房客”景观。
雨水冲刷山体之日,街道干部揪心之时
“七十二家房客”在不少人眼中是文艺和有趣的,但在属地越秀区登峰街道看来却是隐患。记者6月19日到访时发现,18栋违法建设呈“握手楼”状态,大多有加建现象,至少两栋楼楼体凭肉眼可看到倾斜迹象。“‘大钵盂’是一个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18栋房子又建在半山腰上。”长期在登峰街道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干部刘军宏介绍,每当下雨,雨水会对山体形成冲刷,建在山体上的18栋违建便有滑坡隐患。
2018年9月强台风“山竹”来袭前,街道一度组织18栋违建内400多名居民撤离。“山竹”过后,白云山管理部门曾对“大钵盂”进行地质灾害初步治理,其中2栋明显倾斜的违建被鉴定为危楼。
每当大雨天气,18栋违建内居民的安危,牵动着所有登峰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心。
市区街三级联动,30年老违建终于可拆
“彻底解除隐患,还是要搬离群众,拆除违建。”卢志刚说,广州2018年已对影响城市安全运行的违法建设“开刀”;2019年广州仍持续进行的违法建设治理和针对白云山地区违法建设开展的“拆违复绿”工作,让“大钵盂”隐患问题的解决有了希望。
2019年5月,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越秀区登峰街道建立“大钵盂”违法建设拆除工作专班,并成立临时党支部,市城管、白云山管理局、越秀区、登峰街道等单位进驻工作专班办公。“大钵盂”违建拆除工作正式启动。
“30年都拆不掉的违建忽然要拆,难度极大。”回忆5月起至6月中旬的违建拆除准备工作,刘军宏称“工作艰难”。
根据登峰街道向越秀区委作汇报之文件,工作专班从5月15日至5月30日,向居民及违建房屋当事人进行12轮沟通谈判,对居民进行普法宣传的同时亦倾听他们的诉求,制定更完善的搬迁方案;对于诉求合理、确实存在生活困难居民和权属人,工作专班给予上述人员合理的补偿以支持他们搬迁。
最终在6月15日前,18栋违建内的居民全部搬离。6月19日,施工人员得以进场,对违建进行拆除。
隐患解除日子近,还绿于民将来临
“隐患解除的日子快到了!”看到工人们对违建敲出“第一锤”,刘军宏发出感叹。据他介绍,由于不再有居民居住,街道暂时不用再在每次暴雨时组织居民撤离。
违建的开拆,仅仅只是“大钵盂”治理的第一步,“由于山地施工条件所限,违建拆除难以动用大机器只能人工操作,拆除时间较长可能还会产生建筑余泥。”刘军宏说,违建拆除工作将尽量做到少扰民,希望市民能理解并给予配合。
“一定要确保安全。”在19日开拆当天,广州市和越秀区城管部门工作人员到场,对每位进场施工的工人进行安全提醒,并要求施工队负责人要确保所有参与施工人员都买足保险以防意外。
“违建拆除,将会为‘大钵盂’这座山岗增添新活力。”白云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19日表示,“大钵盂”将会在违建拆除后作进一步加固,同时也会像白云山其他违建拆除那样,进行绿化复种以修复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