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登革热,白云区伊蚊成蚊密度同比下降
近期,广州进入雨季,气温逐渐升高,雨水较多,十分适合蚊媒的活动、繁殖。为掌握辖内伊蚊种类构成、密度及分布,评估疫情传播风险,遏制蚊虫滋生,预防登革热,白云区疾控中心会同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白云区蚊媒密度监测工作。结果显示,伊蚊成蚊密度较4月份有明显上升。不过,好消息是与去年同期比较有所下降。全区22个镇街165个监测点总体达标率为70.9%,风险等级为低风险。
165个监测点:伊蚊成蚊密度环比明显上升,同比则有所下降
近日,在龙归城蚊媒监测点,白云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居民区进行抽样,对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废旧物品堆积处、蚊虫易滋生地等处进行了调查。工作人员现场查看小区内各类积水容器,鉴定蚊幼种类以及规范填写调查表。
现场工作人员表示,从检查的结果来看,部分居民楼宇、机团单位、公园等公共区域仍存在闲置容器积水未清理到位、水生植物较多且未做到勤换水、公共区域露天地表积水清理不彻底等现象,存在蚊虫孳生风险,基层仍需加强监测,充分动员群众清除蚊虫孳生地。
本次监测工作按照广州市蚊媒监测方案相关指引进行,覆盖全区22个镇街,共设置居民区、公园、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医疗机构等各类监测点165个,对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雌性白纹伊蚊成蚊密度以及诱蚊诱卵器指数等数据进行监测,综合评价室内外蚊虫孳生地清理和防蚊灭蚊效果,同时开展消杀和健康宣教。
从五月份监测结果来看,监测高风险点12个、中风险点15个、低风险点21个,达标点117个,大部分监测点达到疫情防控安全水平,总体达标率为70.9%,风险等级为低风险,其中成蚊密度较4月份有明显上升,与去年同期比较有所下降。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登革热病例输入风险降低
白云区疾控中心专家分析,成蚊密度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近期气温升高,雨水较多,给蚊媒的活动和繁殖创造了较好的自然条件,而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白云区减少了与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区域的人员来往,降低了登革热病例的输入风险,同时居民养成了相对健康的生活习惯,对登革热的防控也有一定效果。
下一步,白云区疾控中心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大整治力度,定期巡查城中村、居民小区、建筑工地、公园、废弃房屋、棚顶天台等重点区域,及时发现、及时清理蚊媒孳生地,以“清理孳生地为主,化学灭蚊相结合”的模式,科学开展灭蚊工作,切实降低蚊媒密度。
“翻盆倒罐捡垃圾、清除积水防疾病”
白云区疾控中心呼吁社会公众要共同参与登革热防控,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环境整治,营造“翻盆倒罐捡垃圾、清除积水防疾病”的良好氛围。
同时,提醒广大市民要及时清除废弃容器,将室外容器倒置清除积水,定期为水生植物换水。家庭内可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和骨关节疼等症状,请及时就诊。
以上为您带来的“预防登革热,白云区伊蚊成蚊密度同比下降”全部内容,更多敬请关注爱羊城(公益网站)!
说明:网友转载此文是出于公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爱羊城系信息发布平台,爱羊城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