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从历史深处走来……
荔湾是广州古老又富有历史文化底蕴之地,有著名的外贸商埠十三行所在地,有在中西文化碰撞出绚丽多变的广州十三行外销彩瓷,有禅宗初祖达摩到达广州后建筑的寺庙西来庵(即后来的华林禅寺)等,都曾在这里留下浓墨重彩。
一直致力于保护和挖掘本土文化的广州荔湾区,于日前推出了《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广州彩瓷鉴赏》、《华林禅寺五百罗汉雕像》等三部聚焦荔湾历史文化的书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生动呈现不一样的荔湾,不一样的文化历史烟云。
《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
210余年烟云,纵贯十三行兴衰之历史风貌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广州十三行的崛起与兴盛,则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发展的一个高峰,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西方文化引进来的重要平台,为中国留下了丰沛的一笔历史与文化财富。
广州大典丛书《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历经数年精心打磨,以发生在清代与广州十三行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内容,以编写体例采用条目编年体大事记略方式,按照年月日书序逐条记载,从第一卷顺治四年至乾隆二十一年(1647—1756)、第二卷乾隆二十二年至乾隆六十年、嘉庆元年到道光十年(1796—1830)、再到第四卷道光十一年至咸丰六年(1831—1856),一卷卷历史,清晰地拉近眼前。
全书纵贯十三行的210余年风云,内容关乎“从清初海禁到开海贸易”、“一口通商政策与十三行制度”、“十三行行商的起落与沧桑”、“鸦片战争爆发与十三行制度终结”,旁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艺术、医学、宗教、城市建设、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配以珍贵图片280余幅,全方位展现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发展的兴衰脉络和历史风貌。
历经210余年,十三行成就了中国辉煌的外贸之路,《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重述这一段外贸之路,透视以广州为窗口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外文化交流,让历史找到了回音,也让历史得以更完整地流传和铭记。
《广州彩瓷鉴赏》
满目繁花,演绎中西文明交汇的绚烂华章
广州彩瓷,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它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后烧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而广州十三行的崛起,令广州外销彩瓷与西方文明交织出绚丽多变、热闹非凡的景象,曾席卷欧洲,盛极一时,为历史长河留下中西文明交汇的绚烂华章,历史意义深远。
《广州彩瓷鉴赏》是广州彩瓷研究的一部重要著述。全书共收录王恒冯杰伉俪向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捐赠的700余件外销彩瓷,既有专家学者追溯广州外销彩瓷的历史演变,也有分别以年代、器型分类编排,突出“鉴”“赏”两方面内容,从收集、鉴赏、源流、用途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更加丰富了和提升了人们对广彩的全方位认识。
审视过去,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广州彩瓷,
端的是满目繁花。
细看今朝,
广州彩瓷已成为广州的一张艺术名片,
在历史的卷轴中,溢彩流光。
《华林禅寺五百罗汉雕像》
华林禅寺是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377~536)于普通五年(524)到广州建立传佛心印的第一道场,始称西来庵,顺治十二年(1655)扩建成禅宗大寺院,赐榜曰“华林禅寺”。
坐落于荔湾区的华林禅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现存有五百罗汉像。《华林禅寺五百罗汉雕像》便是对华林禅寺五百罗汉雕像的第一次集中收录展示。五百罗汉像皆为1993年参照清光绪年间的《五百罗汉图》等资料,取上等香檀木,经木雕巧匠之手,历10余道工序,耗费数年,终得重现。
全书聚焦五百罗汉雕像及其雕刻技艺的赏析、传统文化审美的解读。全彩图文,图片精美,恍若身临其境,带来一番极美的体验。
